特斯拉事件后面的恐怖警示

最近特斯拉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很多細節也隨之流出,但是不管后續處理如何,有一個問題是中國不得不加強掂量的。

微信號:MeetyXiao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特斯拉堅稱不管車主的要求如何,車主必須拿出可靠數據,但是建立在算法和數據基礎之上的特斯拉的核心商業秘密怎么會輕易可得?拋開個人和 社會 商業機構不談,我們的國國家目前有機構能處理這些代碼嗎?,

這恐怕非特斯拉把數據、算法、代碼,向小鵬、華為、百度這樣的同等技術實力的競爭對手公布,才能令人滿意。

這可能嗎?不可能。

那么,特斯拉就能不斷不認可檢測,反正沒人有能力檢測,事實上,特斯拉很清楚國內沒有機構有資質,有能力去檢測自動駕駛系統。就連車主本人也清楚這一點。

在駕駛員最后一次踩下制動踏板時,數據顯示,車輛時速為118.5千米每小時。在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后的2.7秒內,更大制動主缸壓力僅為45.9bar,之后駕駛員加大踩下制動踏板的幅度,制動主缸壓力達到了92.7bar,緊接著前撞預警及自動緊急制動功能啟動(更大制動主缸壓力達到了140.7bar)并發揮了作用,減輕了碰撞的幅度,ABS作用之后的1.8秒,系統記錄了碰撞的發生。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后,車速持續降低,發生碰撞前,車速降低至48.5千米每小時。

特斯拉還給了文字說明:車輛以較高速度行駛,駕駛員開始踩下制動踏板力度較輕,之后,自動緊急制動功能啟動并發揮了作用,提升了制動力并減輕了碰撞的沖擊力,制動系統均正常介入工作并降低了車速。

這個過程,可以有兩種解釋:

一種是踩剎車時,并不是司機踩得輕,而是剎車失靈。

另一種解釋是:如果前方是固定物,突然發現,防止撞擊的行為才會是:一下踩死。

但如果前方是車,一般會預估前車會繼續前進,預計的減速距離余地就會更長,降速的時候,就會輕踩;此時若發現前車突然停下(因為紅燈?),就會加大剎車力度,但這個時候,距離短了,仍然會追尾。

關于事故發生前30分鐘車輛的狀況,特斯拉方面是這樣敘述的:在車輛發生事故前的30分鐘內,駕駛員正常駕駛車輛,有超過40次踩下制動踏板的記錄,同時車輛有多次超過100千米每小時和多次剎停的情況發生。

在非封閉的國道上,速度多次達到100公里以上,更高118公里,車里還有孩子。這個數據,令人驚嘆,也令人尷尬。

這意味著在有紅綠燈的國道上,開到每小時100-120公里,反復提速、變道,穿插、才需要頻繁踩下剎車。特斯拉的數據似乎在證明這一點。

現在很多人在質疑數據,呼吁給出更多維度、層次的數據。

而女車主在微博上說過,特斯拉撒謊,速度只有60-70。

這就意味著,女車主提出的指控,實質上可以總結為:以60公里的速度行駛,看到紅燈,剎不住,追尾。而特斯拉提供數據則是在說:以120公里的速度,踩剎車,各系統正常,速度降到40公里時,追尾。

很明顯,雙方必有一假。微博也好,數據也好,都傳播甚廣,后果嚴重。要么是損害商譽,要么是誣陷,必有一方要承擔民事,甚至刑事責任。

但是,戲劇的是對于特斯拉懇請鄭州市市監局指定權威的、有資質的第三方檢測鑒定機構, *** 車主張女士的丈夫李先生表示反對。他說:“第三方檢測鑒定機構,我們不太能接受由任何一方指定,我們肯定是想要自己去找有資質和權威性的機構。”對此,鄭州市監局回應說:不指定具體鑒定機構,雙方自行協商。

當然,并不是說要無條件相信 *** 部門,但是在此事件中,已如此陣勢,鄭州市場監管機構,不會、也不敢為特斯拉遮掩。 *** 機構的技術能力、尋找鑒定機構的能力,遠超個體消費者,相信他們,是理性的合理的選擇。

如果不相信國家,那該怎么辦呢?自行去尋找,該找誰呢?

這是要請小鵬、華為、百度的專家出山,來解析特斯拉的數據、算法、甚至代碼的節奏嗎?畢竟,只有這樣才有權威性。

事情到這個地步,就無解了。

所以,事件進展到此步,雙方不會有一個令人公正的結果。

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 社會 ,建立完善的數字基礎設施顯得越發重要,希望國家能意識到,這些敏感的數據不光是未來的財富之源,更是國家的安全之基!

特斯拉換用百度地圖或為FSD鋪路 四維圖新卻稱不受任何影響

1月17日,特斯拉中國官宣將通過OTA空中升級為車主提供更多 娛樂 功能,與此同時,其表示中國地區的地圖數據服務商將變更為百度地圖。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特斯拉的車載導航地圖供應商為上市公司四維圖新。

2019年12月31日,四維圖新亦曾在交易所的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表示,在特斯拉進入中國市場以來,公司一直為特斯拉中國的獨家導航地圖供應商。

然而這一“發話”僅僅半個多月,其獨家供應關系即將迎來變化。

在業內人士看來,特斯拉的這一動作有可能導致四維圖新的股價受到影響。2019年以來,四維圖新的累計漲幅已超過80%。

不過四維圖新方面對此表示,“車機端地圖包全系都是四維圖新數據,對我們在特斯拉產品和服務提供不受任何影響,我們還是好伙伴”。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獲悉,上述信息發布的當日,四維圖新董秘孟慶昕在其某客戶交流群中表示,特斯拉“官宣”中描述的產品僅涉及“在線渲染”,實際為從“騰訊切換為百度”,而車機端地圖包全系仍由四維圖新提供,并表示“對圖新與特斯拉產品收入沒有任何影響。”

但有業內人士指出,特斯拉官宣中明確強調其更換的是地圖數據服務商,而并非簡單的地圖應用UI渲染。

“‘地圖數據服務’明顯應該是底層地圖數據供應的切換,而不是渲染。”一位關注GIS和計算機視覺的業內人士表示。

而有業內人士猜測,特斯拉引入百度地圖服務商的原因之一,或在于四維圖新的數據服務質量不足。

據記者獲悉,特斯拉在全球領域的地圖數據合作商為谷歌地圖,而國內一直以來所使用的數據服務商為四維圖新。但據多位特斯拉車主抱怨,地圖導航規劃時常出現誤差,導致不少車主不得不選擇手機進行導航,而特斯拉方面亦受到有關這方面的意見反饋。

“我們平時導航一邊用個手機,另一邊開導航,如果發生沖突就以手機為準,特斯拉的地圖導航有時甚至會繞原路,路況信息也不及時。”一位特斯拉modelS車主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鑒于騰訊是特斯拉的大股東,因此特斯拉的地圖應用UI是否也會變更為百度地圖尚不得而知;有趣的是,騰訊也是四維圖新的重要股東。

“騰訊是特斯拉的大股東,所以未來在特斯拉的車載應用場景中,騰訊系的應用可能更多,所以不排除同時特斯拉一邊使用百度的地圖數據,另一邊使用騰訊地圖的UI。”一位接近特斯拉人士表示,“之前特斯拉使用四維圖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當時國內的甲級測繪資質非常少,只有高德和四維兩家,甚至當時百度也用過四維的數據。”

事實上,百度地圖曾經與四維圖新展開多年合作,直到百度地圖收購瑞圖萬方擁有自主的測繪資質后,才與四維圖新分手。

然而,特斯拉調整地圖數據服務商的原因,可能不止于四維圖新在數據服務體驗上的“差評”。

一位接近百度人士透露,特斯拉此舉選擇與百度合作,一方面來自于百度在地圖數據領域有所積累,另一方面或許在于看重百度無人車業務背后有著高精地圖資源。

“百度在自動駕駛方面有非常多的 探索 ,無人車業務背后有通過雷達數據測出來的高精地圖,數據模型是3D建模的,特斯拉很有可能看中了這個優勢。”上述接近百度人士透露,“選擇百度地圖,有可能是為了特斯拉的FSD(全自動駕駛)在大陸地區進行推送做鋪墊。”

更多內容請下載21 財經 APP

特斯拉會不會竊密,馬斯克說了并不算

“針對任何用戶隱私信息特斯拉涉嫌無資質測繪,我們都有強烈的保密意愿。如果特斯拉公司使用車輛數據竊取包括中國在內的用戶隱私信息特斯拉涉嫌無資質測繪,我們將被關閉。”

3月20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上,特斯拉CEO馬斯克在遠程聯線發表名為《下一個顛覆性創新》的演講時,突然就跑了題。借著這個面向中國高層領導、全球商界領袖、國際組織和中外學者的窗口,他甚至進一步保證道:特斯拉絕不會向美國 *** 提供其在中國或其他國家所收集的任何車輛和用戶數據,因為“不會有美國或者中國的企業,敢于冒著收集隱私數據并與本國 *** 共享數據的風險。”

近期,特斯拉公司雖然再度免于登上“3·15晚會”的不體面,但依然深陷各種風波。首當其中的,便是疑似在駕駛位上安裝攝像頭“監控用戶”,以及被某部隊家屬院以“涉嫌泄密”進入這兩個新聞,最為嚴重。由于現階段中美關系的特殊性以及信息安全的敏感性,馬斯克借著這個影響力巨大的論壇來個“昭告天下”,其動機可以理解的。

然而,有關中國信息安全的問題,關鍵并不在于馬斯克甚至特斯拉公司想還是不想;關鍵在于特斯拉能還是不能……

是的,特斯拉有這個能力

要泄密,特斯拉是有這個能力的。

特斯拉公司在開發新能源 汽車 產品之初,就已將自動駕駛能力考慮在內。除了早期用來試水,現已停產的電動跑車Roadster外,目前該公司旗下已投入量產的S、X、3以及Y這4種車型,均統一配備由視覺與超聲波系統構成的外部傳感器陣列。

特斯拉的車載視覺系統,由環繞車體的8枚攝像頭陣列構成:其中4個指向前方;一對位于兩側翼子板,分看左右;一對位于左右后視鏡上,指向車位。這組攝像頭陣列的視野,覆蓋車輛四周360 全向。其中指向車首方向的攝像頭,最遠可分辨250米外的目標。除了視覺系統外,12個超聲波傳感器構成了車輛的近距離避障、補盲系統。全部12個超聲波傳感器,環繞在底盤的四周,設計可探測最遠8米內的障礙物。

360 全向覆蓋的傳感器陣列,是特斯拉的重要賣點

當然,光有這些傳感器,不能說特斯拉就能構成安全威脅了。OTA(Over-the-Air Technology,空中升級)功能的存在,才是關鍵。

早在前5G時代,特斯拉就推出了具有“吃螃蟹”性質的OTA功能。該功能令 汽車 可以像智能手機一樣,通過無線互聯網進行在線升級,賦予了 汽車 極高的 科技 感。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成為特斯拉 汽車 的核心商業賣點之一。而根據特斯拉官方的宣稱,該功能能夠讓已經售出的 汽車 ,獲得“持續免費‘增值’”……

OTA功能是特斯拉 汽車 “ 科技 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卻對美國以外的國家,切實構成國家安全威脅

靠系統升升級是否就能讓 汽車 持續增值的問題,這里就不作討論了。但其隨時隨地聯網的特性,結合車上搭載的兩套外部傳感器,在使“哨兵模式”成為了可能的同時,也惹下了麻煩。

所謂“哨兵模式”,就是利用車載傳感器陣列,充當 汽車 安全系統。

該模式啟動后,即使車輛鎖閉斷電,攝像頭以及超聲波系統仍會處于工作狀態,保持對周圍環境進行監控。如果檢測到是小威脅,例如有人倚靠車輛,系統將切換到“警告”狀態——在中控觸摸屏上顯示一條消息,告誡其車載攝像機正在錄制。而如果檢測到更嚴重的威脅,例如有人試圖打破車窗,系統就會切換到“警報”狀態,激活警報:增加中央顯示屏的亮度,并以更大音量播放 汽車 音響系統的音樂,同步將攝像頭拍攝到的畫面上傳至云端。在警報發出后,車主會在其綁定手機上,收到特斯拉APP推送警報推送的同時,還可以通過特斯拉的云端下載車載攝像頭拍攝的相關視頻,作為證據保存。

“哨兵模式”可以有效嚇阻試圖對車輛動歪腦筋的人,但也從側面說明了, 汽車 能成為全向監控探頭這一事實

談到這里,相信大家已經非常清楚軍屬大院為什么非要禁特斯拉了。雖說,相比部分系統配置更加豪華的其他某些品牌車型,特斯拉缺少可精確測繪周圍物體的毫米波雷達與激光雷達這兩種高端設備,但其攝像頭系統仍舊可用于窺視四周,且隨時保持著聯網上傳狀態。

這就是一臺停著的遠程監控探頭啊!

更大的問題在于潛在的測繪能力

停泊的特斯拉可以成為定點監控探頭,威脅到軍事單位的安全,但實際上,上路行駛的特斯拉 汽車 ,對國家安全的潛在破壞性更加巨大也更為嚴重。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其數據采集和上傳能力上。

通過車載8路攝像頭拍攝到的周邊精確環境與地貌,結合車上的高精度定位設備,一臺行進中的特斯拉 汽車 完全可以基于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同步定位與構圖模式)算法來進行地圖測繪作業。

滿大街跑各種具有測繪能力,同時還能聯網上傳數據的 汽車 ,可能是下一階段出現的情報戰的一種新形態……

眾所周知的是,在我國對外公布的商(民)用地圖(包括電子地圖)上,各種道路、建筑和設施的坐標位置,是存在人為加密扭曲的。通常測繪單位完成地圖測繪后,需要將原始數據送到國家測繪局,通過GCJ-02坐標系統換算成所謂的“火星坐標”后,才能對外進行商業使用。而特斯拉對此的危害,也正基于此。

所有公開渠道以及日常使用的電子地圖,均與實際有偏差

此外,除了真實地圖信息涉密外,我國的橋梁、隧洞的長度、高度、寬度、傾角,以及曲率等信息,也均有密級。而特斯拉 汽車 由于配備了較完善的傳感器系統,可根據攝像頭拍攝到的圖像在配合超聲波傳感器,直接測得較為準確的數據,足以讓專業的分析機構,核算出一座橋梁、一條隧洞在戰時的更大通行能力、巡航導彈的理想射入角度……

遍布中國各地的橋梁和隧洞系統,是戰時遭到敵方打擊的重點。進入2021年,還有人真的覺得戰爭的威脅是不存在的嗎?

根據特斯拉官方公布的信息,其新一代自動駕駛軟件FSD beta,采用的就是在車輛端建圖的方式。根據宣傳,其可不依賴高精地圖,實時使用攝像頭和定位數據來自建高精度地圖。由此可見,上文所考慮的風險,絕非是一種“有罪推定”。表面上,這種技術展現的只是特斯拉公司方面的進取心和強大的技術能力,但在另一個層面,卻是對我國國家安全最現實的威脅。

當不當間諜,特斯拉自己說了不算

“我覺得FBI/CIA/DHS在監視我!”曾經你身處美國又想刻意和周圍人疏遠,那么只需要把這句話時常掛在嘴上……那么只消幾周時間,就會被周圍的人當作精神病患者,并“敬”而遠之。然而這一切,都在2013年6月被永久改變的了。隨著前CIA雇員愛德華·斯諾登,以自己的前程為代價,將“棱鏡”以及其他一系列牽涉到美國以及美國盟友的監控計劃公諸天下,世界才猛然發覺,以美國為首的歐美發達國家集團,確實在無所不用其極地窺探著一切。

理想主義者愛德華·斯諾登,真心實意地相信美利堅合眾國所標榜的理想,并以自己的前途為代價,試圖捍衛這個理想

再往前追溯3年, 2010年3月23日,谷歌公司以其服務器遭到“異常黑客攻擊”為由指責中國 *** ,并宣布停止對谷歌中國搜索服務的“過濾審查”,并將搜索服務由中國內地轉至中國香港。這就是著名的“谷歌退出中國”事件,相信許多人都還記得。

一直以來,谷歌方面以“不作惡”(Do not be evil)作為非正式口號,但事實是怎么樣的呢?根據美國《華爾街日報》2011年11月的報道,谷歌公司一直在應美國 *** 的要求向其提供用戶數據,包括但不限于電子郵件數據、 *** 存儲信息等。而且頻率還非常的高——以2009年下半年為例,在當年12月31日之前的6個月中,谷歌共收到了來自美國 *** 的4601次請求,谷歌幾乎全部“照辦”了。

谷歌從未真正“退出”過中國市場,“撤出”的只是搜索引擎以及多種服務,AdWords等業務該賺的也繼續在賺

根據后來逐步披露的消息,對美國情報機構采取高度配合態度的美國 科技 企業,遠不止谷歌一家。某知名芯片制造商、某世界級軟件巨頭提、某 *** 解決方案供應商、某軟件供應/數字發布/消費電子類產品制造商,均榜上有名。更有甚者,部分企業甚至配合美國情報機構,主動在其設備內埋設后門。

更可怕的是,美國情報機構還會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行政優勢,掌握相關企業產品中的漏洞,并以進行情報活動,甚至是開發破壞力驚人的 *** 武器。著名的“永恒之藍”事件,正是源于美國國家安全局(NSA) *** “武器庫”的意外泄漏。

特斯拉作為一家美國企業,自然有義務為美國的利益所服務。特別是當它掌握了如此誘人的數據時,美國的情報機器又有什么理由不去“挖掘”呢?

2017年5月12日,基于永恒之藍漏洞編寫的WannaCry的蠕蟲式勒索病毒軟件肆虐全球,導致上千萬臺安裝了windows系統的計算機中招,損失數以百億計

試想一下,當一紙由美國 *** 簽發的,要求其交出某些重要數據的行政命令被送到帕羅奧圖鹿溪街3500的時候,特斯拉的董事會乃至于馬斯克本人的意愿真的就那么重要嗎?

毫無疑問,要想保障我們的國家安全,也是“幫助”馬斯克能夠履行其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1年會上的諾言——以合適的手段杜絕特斯拉有機會觸碰到敏感信息,才是上上之策。

盡快實現數據合規才是解決之道

依據中國2017年6月1日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 安全法》第三十七條相關規定:

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運營者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運營中收集和產生的個人信息和重要數據應當在境內存儲。因業務需要,確需向境外提供的,應當按照國家網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辦法進行安全評估;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類似的先例,此前已有。幾年前曾經甚囂一時的“用國產手機取代蘋果”,除了少數借題發揮、借機營銷者以外,其本質是蘋果iCloud服務展示出的,切實存在的中國用戶大數據泄露風險。而蘋果主動配合我國安全部門完成“合規”工作,在貴州新安區以及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建立中國用戶數據的境內儲存點,也為其大陸業務掃清法律障礙創造了先決條件,保障了后續在華業務的順利展開。

云上貴州大數據集團

當然,特斯拉公司方面,并不拒絕數據合規的要求。早在去年6月,就有媒體曾經報道稱,特斯拉已開始積極籌措建設其位于中國境內的數據中心,希望未來可以將中國境內用戶數據存儲和認證服務,放在中國境內的服務器上。

然而對于遠比手機云端數據更為直觀,也更加敏感的道路、交通設施數據,僅僅保存在中國境內的服務器內,并不能解決問題。要真正保障國家安全,實現數據脫敏才是關鍵。而這一點,需要特斯拉和一家中國企業或者機構合作,將那些來自中國車主的數據,匯總后通過機器學習等手段,篩選掉所有敏感的部分。除了上文所述的道路實際坐標,山洞、隧洞細節信息外,也必須在軍事禁區、敏感地區周圍,劃出虛擬地理圍欄,確保刪除有關區域內的一切信息。

在實際運用中,如果特斯拉方面想要獲取有關數據,只能pipeline,去獲取那些已經完成脫敏處理后的信息。也唯有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各種潛在的風險。

*** 國家 *** ——這是近年來中國對外成功推行的一項重要標準

結尾:

由特斯拉引出的新問題,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特斯拉是否會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這并不取決于這家企業及其掌門人是否“想”。在很大程度上,只看其是否具備這個能力。而主動、及時阻斷其潛在威脅,是保障熱愛這個品牌的中國車主,繼續安全駕駛各自愛車的關鍵。

筆者相信相關部門對此心知肚明,也會處理好一切。但留給我們的時間,并不多了。

文/ 查攸吟

---------------------------------------------------------------------------

【微信搜索“ 汽車 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 汽車 》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特斯拉FSD進入國內之時,也會讓中國車主動取消雷達?

在高速NOA導航輔助駕駛的門檻,已經降到20萬以內之后,國內的新勢力們都在盡全力加速城市輔助駕駛和全場景輔助駕駛的落地。

壓力一方面來自中國品牌彼此之間的競爭,大家都是有清晰目標,并且是給消費者們畫了餅的,要是拖得太久,PPT畫餅造車的名號會被坐實;另一方面的壓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特斯拉,特斯拉在海外開通的FSD Beta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全場景的輔助駕駛,可是國內由于種種原因,目前還無法落地,可是技術和數據特斯拉都有,只要被開綠燈之后,其影響力會非常恐怖。

不過,在今年的特斯拉投資者大會上,特斯拉的朱曉彤表示:特斯拉中國正積極與中國當地監管機構合作,批準 FSD 在中國的使用。可見特斯拉FSD很有可能會很快在中國落地,而且有很大可能就在今年。

2023年,無雷達的特斯拉FSD在中國即將上路?

在2022年底,特斯拉開始在除中國以外的全球市場取消車輛上的所有雷達傳感器,而在中國不但保留了超聲波雷達,還保留了毫米波雷達,讓中國的特斯拉HW3.0硬件的車型區別于其他市場,有人說當時在中國保留雷達可能是為了能合規并申報成功。

但是隨著沒有任何雷達的新款特斯拉Model Y申報通過后,打消了之前大家的猜疑,沒有雷達的有輔助駕駛功能的車型一樣可以,而且國內并沒有強制要求安裝雷達的規定,所以你之前就會看見一些日系車能夠在有無雷達和雷達數量上做出區分。

我國是可以接受純視覺的輔助駕駛的,取消雷達傳感器沒有關系,那么困擾特斯拉FSD沒法落地的又是什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規定,特斯拉采集數據進行訓練的行為屬于測繪活動,因此特斯拉不能直接通過售出車輛收集訓練數據的方式在中國市場推廣FSD。此外,根據《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21年版)》的規定,地面移動測量、導航電子地圖編制等屬外資進入領域,特斯拉作為外資企業,也被禁止進入測繪領域,目前特斯拉的FSD被這兩項卡得死死的。

其實最難辦的數據問題,特斯拉已經給了解決途徑,特斯拉目前已經在中國建立數據中心,將存儲本地化,數據不會出境,就像蘋果iCloud云上貴州一樣,特斯拉形式數據的訓練學習也會在國內完成,并不會傳輸到特斯拉的總部,在中國的FSD可能會形成一套獨立于全球的系統。

而在特斯拉車型換裝HW4.0硬件之后,攝像頭布局和整體的軟件算力都有所調整,而訓練的輔助駕駛模型可能與國外的車型沒有區別,可以直接使用國外訓練好的模型數據。可是目前特斯拉在中國市場上沒有推出單獨的堆棧,所以HW4.0的車型在國內可能都實現不了高速的導航輔助駕駛,相當于硬件升級了,功能卻給升級沒了。

但特斯拉肯定不可能接受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會竭盡全力地去爭取功能的實現,而且在新款的軟硬件中,FSD Beta有了統一視覺堆棧和計劃堆棧,高速公路和非高速公路使用統一的軟件版本,不再是之前高速和城市分開,也就是能夠實現全場景的輔助駕駛,所以只要開通了高速領航,那么城市的輔助其實也就被開通了,所以隨著純視覺的HW4.0來襲,特斯拉如果不能把輔助駕駛開通落地,那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所以肯定會努力去爭取。

純視覺不靠任何雷達傳感器的特斯拉FSD,你可以認為它不安全,可以說它冗余度不高,但是它通過算法技術的不斷升級,在軟件端狂卷,的確能夠降 *** 造端的成本,而且它還真的能在中國的道路上跑,也將能實現全場景的輔助駕駛,這你讓用著一大堆高科技高成本的硬件中國車企情何以堪?

中國車企是否會跟風拋棄雷達?

一個普通的車規激光雷達的成本幾乎可以覆蓋5臺特斯拉的全部攝像頭成本,而不少中國車企還在卷激光雷達的數量,成本方面的增加最后都會轉嫁到車價上,進而由消費者們來承擔,那么隨著特斯拉去掉雷達傳感器,中國車企會不會也掀起一輪拋棄雷達的潮流呢?

中國在售的高階輔助駕駛車型,在近3年的時間內,取消雷達的可能性不大。我們先不說把激光雷達當噱頭,當賣點的這些做法,就單單在技術上,激光雷達等雷達傳感器依舊是中國絕大多數車企實現輔助駕駛或自動駕駛的“拐杖”。

在攝像頭視覺感知方面,實力屬于之一梯隊的是特斯拉和Mobileye,這兩家幾乎一直就是在純視覺的路線上快跑,它們有先發優勢,而且有著巨量的數據積累,尤其是近幾年的特斯拉,它的純視覺方案的迭代速度還在不斷加快,而國內車企尤其是新勢力們,它們并沒有什么先發優勢,而且數據量的積累并不算多,在使用傳統供應商方案時,它們不用在視覺感知方面下什么功夫。

但是隨著它們轉向自研自動輔助駕駛,并且要把智能駕駛代表的智能化作為自己的賣點之后,但它們在視覺上的處理能力并不出眾,而又要想在短時間內卷上來,靠堆大量的毫米波雷達、激光雷達這些雷達傳感器來彌補感知和數據處理方面的不足,就成了一條捷徑,但是這條路還走越好走,視覺從最主導的地位,逐漸開始被這些雷達傳感器擠偏了。

而且我們昨天的文章中,提到中國企業開始使用特斯拉淘汰的BEV感知技術,就是因為有激光雷達等有3D感知成像的傳感器的存在,能彌補BEV的局限性,所以才能繼續在BEV的路線上走下去,所以一旦進入了這個舒適空間,車企們就不愿意再跳出來了。

即便是視覺感知不占優勢,但是在雷達傳感器、高精地圖、眾包地圖,甚至是車路協同系統的加持下,目前國內新勢力車型的輔助駕駛能力也能比肩海外的特斯拉。

總結:

雖然硬件成本高,但是在單一的視覺感知方面,國內車企們并不需要完全壓上,花大價錢提升視覺感知能力的資金,可以用在其他軟硬件的開發上,特斯拉是自己把自己逼得只能完全依靠視覺,新勢力們不用這么逼自己。

可如果特斯拉在國內的價格依然走低,而且又有了足夠強的輔助駕駛能力,國內車企也肯定會對著自己車上的硬件動刀的,讓國內車企去掉雷達,去掉激光雷達,提升視覺感知能力,那一定會是市場已經到了容不下這些高成本的硬件了。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路咖汽車,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特斯拉 *** 事件最新進展!事故前一分鐘數據公布,哪些細節值得關注?

特斯拉 *** 事件最新進展!事故前一分鐘數據公布,值得關注的細節有公布的數據是否可信,是人為操作失誤還是車輛剎車失靈。

一:特斯拉 *** 事件

3月11日,在河南安陽特斯拉體驗店外有一女車主拉橫幅 *** ,質疑特斯拉剎車失靈,該女車主稱在駕駛特斯拉出行期間車輛剎車失靈,連續追尾兩車,并致車內兩人受傷。4月19日上午,這名女車主在上海車展上身穿印有“剎車失靈”的衣服,爬上特斯拉展車車頂進行過激行為,隨后該女子被當地警方帶走并因擾亂公共秩序被以行政拘留。事件發生之后引起社會和特斯拉公司的高度關注,隨后特斯拉公布了車輛事故前一分鐘的行車數據,并深夜發文稱愿意接受任意有資質的權威檢測機構進行檢測,并承擔相關的鑒定費用,且接受任何檢測結果。

二:事故發生前的行車數據

根據特斯拉公布的數據中顯示,車主在事故前最后一次踩剎車時的車速是118.5km/h,剎車過程中踩下制動踏板的力度逐漸加大但仍未達到足夠的壓力值,4秒多之后車速降至74km/h,隨后車輛的自動緊急制動系統啟動,1秒多的時間里加大制動力度并在碰撞之前將車輛的車速降至48.5km/h,特斯拉還表示在事故發生前30分鐘里,車主有超過40次踩剎車的記錄,并且有多次車速超過100km/h和剎停的記錄。

三:事故的細節分析

車主對此表示質疑稱當時處于國道的下午高峰時段,車輛是不可能達到數據中的車速,為了驗證這一點,可以讓交警部門提供當時路況的視頻資料,就可以判斷當時的路況有沒有可能讓車輛超速行駛。另一個值得關注點就是車輛有沒有存在剎車失靈的故障,全球連續發生多起特斯拉車輛失控的事故,其中除了部分是自動駕駛系統出現問題引起的,還有相當一部分反饋是車輛剎車失靈。特斯拉的車輛制動控制邏輯與一般車輛不一樣,一般車輛在踩下剎車踏板后,會直接控制剎車裝置進行制動,而特斯拉當踩下剎車踏板后,會把剎車信號傳給車輛的電腦,再由電腦發送信號給剎車裝置進行制動,所以就有可能存在電腦發送錯誤信號給剎車裝置造成剎車失靈的狀況,這一點特斯拉應該完善和升級相關的控制邏輯,避免類似的事故再次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