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繪的測繪歷史
測繪古已有之: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1)1899年,金石學家王懿榮在藥鋪常賣的“龍骨”上識出文字,從而掀開甲骨文(卜辭)研究歷史的新的一頁。現已發現的十幾萬塊甲骨卜辭材料,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系統文字材料,所記錄的內容十分可觀,其中地理一項,所含信息不少,可以說是中國地理知識記錄史的之一篇。
甲骨文中的地名有自然的山河名稱,有多樣的風向說明,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人文地理的東西。史學家稱早期模糊的記載為“史影”,那么,在支離殘缺的甲骨卜辭中,不但有人文的“史影”,也有人文的“地影”。對人文的“地影”, 卜辭專家如王國維、郭沫若、陳夢家、李學勤等都進行過研究推斷,使我們對商代的人文地理態勢,有了稍微具體的認識。卜辭中最常見的人文地理內容有城、邑、邊鄙(郊區)、商王的田獵區、四土、邦方(方國部族)等,這幾樣東西構成了商代人文地理的主要框架。
甲骨文材料證明商代已經出現大地域國家的早期特征,而國家領土只要大到一定程度,就會出現所謂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一類的問題。中國古代常說“王畿千里”, “王畿”可以理解為“中央”,國土若超過了1000里,就有了“地方”。隨著領土的擴大,國家機器要建立一套管理控制大地域的辦法,具體說就是“中央”管控大量“地方”的辦法,地理的政治內容因此出現。
(2)不同文化的交融,是世界文明發展的推動力量。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測繪在融合了西方測繪術后,也躍上了一個新臺階。在傳播西方測繪術的先驅者中,徐光啟是功績最為卓著的。
徐光啟是明代著名科學家,他師從來到中國的意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學習天文、歷算、測繪等。資質聰慧的徐光啟很快得其要旨,并有所創造。在徐光啟等中國學者的一再要求和推動下,外國傳教士才同意翻譯外國科技著作,向中國人介紹西方的測繪技術。明朝后期問世的測繪專著和譯著,大多與徐光啟有關。徐光啟和利馬竇合譯了《幾何原本》和《測量法義》,與熊三拔合譯了《簡平儀說》。徐光啟認為,《幾何原本》是測算和繪圖的數學基礎,力主翻譯。為了融通東西,他撰寫了《測量異同》,考證中國測量術與西方測量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他主持編寫了《測量全義》,這是集當時測繪學術之大成的力作,內容豐富,涉及面積、體積測量和有關平面三角、球面三角的基本知識以及測繪儀器的制造等。
徐光啟還身體力行,積極推進西方測繪術在實踐中的應用,1610年他受命修訂歷法。他認為,修歷法必須測時刻、定方位、測子午、測北極高度等,于是要求成立采用西方測量術的西局和制造測量儀器。此次儀器制造的規模在我國測繪史上是少見的,共制造象限大儀、紀限大儀、平懸渾儀、轉盤星晷、候時鐘、望遠鏡等27件。利用新制儀器,進行了大范圍的天象觀測,取得了一批實測數據,其中載入恒星表的有1347顆星,這些星都標有黃道、赤道經緯度。總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徐光啟都算得上傳播西方測繪術最卓越的先驅者。
(3)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更大的全國性測繪是由清朝康熙皇帝親自主持進行的。
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不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博學多才,勇于實踐的學者。康熙帝十分喜愛地理,在整治黃、淮的工程中,他多次在現場巡勘地形,測量天文并提出具體意見。康熙三十八年春,他巡至蘇北高郵,親自用水平儀進行測量,測得運河的水位比高郵湖水位高出四尺八寸,并據此對防洪護堤提出具體要求。
康熙帝在治理國家和抵御外國侵略的過程中,對當時的地圖測繪粗略、精度不高、內容不詳,甚感不滿。根據一些外國傳教士的奏請,決定進行全國性的大地測量。
由于采用西方經緯度法測繪全國省級地圖在我國還是之一次,為慎重起見,康熙帝在1707年底命傳教士白晉等人在北京附近進行小面積的試驗性測量,康熙帝親自加以校勘,認為遠較舊地圖精確。于是決定全面鋪開,實測全國各省。
經過十余年的準備,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年)完成了全國性的大規模地圖測繪,即《皇輿全覽圖》的測制。
測繪在古代是什么稱呼
擴展資料
三角學 漫話中國古代測繪
漫話中國古代測繪
王廷述
測繪是門古老的科學,在中國源遠流長,自有文字記載就有了關于測繪的記述。《史記·夏本記》上說,公元前兩千二百多年,夏禹治水“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通九道”。《山海經》也說,夏禹派大章和豎亥兩位徒弟步量世界大小(大范圍測繪)。這說明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為發展農業,在與洪水的斗爭中,就已經開展過規模較大的測繪工作。上面提及的“準”是測高低的,“繩”是量距的,“規”畫圓,“矩”則是畫方形和三角形的;還有個“步”,是計量單位,折三百步為一里。禹治水成功,促進了農業發展,使夏朝進入盛世,各部族和九州首領向大禹進貢圖畫、金屬等物品,禹命工匠鑄成九鼎,并刻上圖,圖上有九州的山川、草木、道路以及禽獸的分布情況,這就是古代的原始地圖,供人們外出交往溝通、狩獵時參考。
《晉書》中有段記載,在夏、商、周三代,已設置了“地官司徒”官職,專司管理全國地圖。可見,遠在三千五百多年前,我國就已經測繪了相當數量的地圖,以至需專人管理。春秋戰國時,地圖已普遍用在軍事上。
《管子·地圖篇》說,凡主兵打仗,必須先看圖,知地形,才不致失利。《孫子兵法·地形篇》也說,沒有地圖、不知地形,必敗。當時地圖都刻在木板上,包括山脈、河川、城鎮、道路等相關位置,具有一定的比例,且廣泛應用了指南針。
秦漢時期,統治者已把地圖視為權力之象征,極為重視,以至有轟轟烈烈“圖窮匕首見”的傳奇故事。那時,地圖的品種逐漸增多,有土地圖、戶籍圖、礦產圖、天下圖、九州圖等。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立即收集各類地圖,“掌天下之圖以掌天下之地”。思路、觀念極其明確;而且,中央由“大司徒”專門管理,地方派“土訓”管理(皆為管地圖的官司職稱呼)。到了劉邦打進咸陽,蕭何立即把秦朝的地圖全部安置于堅固的資料庫里,之后它曾給漢朝帶來很多潛在的好處。地圖資料的積累也促進了天文測量的進步,在西漢時期,人們已能運用勾、股、弦和相似三角形來推算距離,測量面積的 *** 也增多了,它促進了測繪技術的發展。最能體現當時高超水準的,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地形圖。該圖是在兩千一百多年前隨葬入土的,而繪制的年代肯定更早。圖的比例尺約1:18萬,相當于古代一寸折十里的比例。地圖內容詳盡,山川走向、居民地的位置與現代地圖比較相當吻合,符號設計也有一定的原則,是當今世界上保存得最早的古代地圖,比古埃及著名制圖學家繪制的地圖至少要早三百年,圖的內容和適用性更是遠勝埃及的古地圖。東漢初期,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大規模的治黃工程和社會生產得到較快的推進,也促進了測繪技術的進步。著名科學家張衡經過長期觀測,發現地球是圓的,并沿南北極軸旋轉,黃道是太陽運行軌道,與赤道交角為24度。這些重要的科學概念,為天文大地測量和大范圍的地圖測繪提供了理論基礎。之后,中國又發明了計里鼓車,這是用齒輪等機械原理 *** 的測量距離和確定方位的工具,每走一里,車上木偶擊鼓一下,走十里打鐲一次,車上的指南針則記錄著車子行走的方向。
皇輿 全圖
三國之后,晉王朝建立,天下又出現統一的局面。這時出了個著名的制圖學家裴秀。中科光啟測繪資質他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創造了《制圖六體》,即分率(比例尺)、準望(測量 *** )、道里(測量距離)、高下(測量高低)、方邪(測量角度)、迂直(測量曲線與直線)。這六條測制地圖的原則,除經緯線和投影之外,幾乎把現代地圖的測制原則全都扼要地提到了,這在中國制圖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對后代測制地圖有著深遠影響。在裴秀的指導下,組織大批測量和制圖人員,編制了著名的《禹貢地域圖》計十八篇,縮編了《天下大圖》和《方丈圖》。這些地圖內容詳盡,判讀方便,流傳了數百年。
唐朝初期,中國疆域遼闊,為了便于統治,皇帝曾規定全國各州、府每年要修測地圖一次。可見當時已建立起對地圖的實時概念。德宗皇帝曾令制圖學家賈耽繪制全國大地圖。賈耽組織人員,依據《制圖六體》,歷十六年完成《海內華夷圖》。圖的范圍東西三萬里,南北三萬五千里,是中國當時疆域的范圍,相當于當代一幅亞洲地圖。可惜該圖失傳,但宋朝人曾參照原圖縮制《華夷圖》和《禹跡圖》,刻在石版上,現保存在西安碑林。唐代著名天文學家張燧,在世界上首次用科學 *** 測量子午線的長度。他根據不同地點的日影變化,求得北極星高度差一度,則地上南北距離差351里80步,且是不均勻的。這一發現比其他國家要早一千多年。
宋朝王安石變法時,曾開展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在推行新法的六七年間,全國興修水利十萬余處,灌田三千多萬畝,其間有大量的勘察與測繪工作。大科學家沈括曾主持治理一條840多里長的水渠,他采用“分層筑堰法”,測出長渠兩端的高差為十九丈四尺八分六寸。沈括還奉旨用12年的時間修編了《天下州縣圖》,把圖上的方位由8個增加到24個,提高了地圖的精度。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沈括經過對北極星連續三個多月的觀測,繪制了200多張北極星與磁北方向圖,發現了磁偏角,這是個史無前例的發現,對測繪有著重大的科學價值,比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時發現磁偏角要早400年。
元朝大科學家郭守敬用自制的儀器觀測天文,發現黃道平面與赤道平面的交角為23°33'05",而且每年都在變化。如果按現在的理論推算,當時這個角度是23°31'58",可見郭當時觀測精度是相當高的,而這之前的張衡卻認為這個角值是24°。在延續千年之后精度提高近30',盡管他們之間并無內在聯系,卻也算得上中國測繪史上一段佳話。郭還發明一些精確的內檢公式和球面三角計算公式,給大地測量提供了可靠的數學基礎。當時,為興修水利,他還帶領隊伍在黃河下游進行大規模的工程測量和地形測量工作,使許多重要工程得以科學設計、合理施工,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有一點更是值得一記: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郭守敬是之一位用平均海水面作為高程起始面的人。
明代的鄭和航海圖是我國古代測繪技術的又一杰作。鄭和七次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的索馬里、 *** 、紅海一帶,使明初的海疆超過了漢代和唐代。鄭和第七次出海的航海圖一直保存到現代,是我國最著名的古海圖,也是我國最早的一幅亞非地圖。
清朝的康熙皇帝在測繪的發展上是個有作為的領導人物。他以計謀 *** 外國傳教士的陰謀活動,利用傳教士的科學技術為其統治服務。康熙出生于指揮戰爭和鞏固政權需要的年代,他領導了全國性的大地測量和地圖測繪工作。他首先統一了全國測量中的長度單位,依據對子午線弧長的測量結果,親自決定以二百里合地球經線一度,每里長一千八百尺,每尺為經長的百分之一秒。他還利用傳教士培訓測繪人才,購置測繪儀器,從北京附近開始,先后測繪了華北、東北、內蒙、東南、西南、 *** 等地區的地圖,然后編繪《皇輿全圖》。乾隆即位后,又編繪了《西域圖志》和《亞洲全圖》,這些圖都是當時世界上極為重大的測繪成果,標志著中國測繪科技曾一度走在世界的前列。包括這之前考古工作者發掘出土的古地圖在內,它們對研究我國古今地理、水系、湖泊的動態變遷有著極其重要的科學價值。
縱觀中國古代測繪史,可以得知,它的進步、發展,幾乎不具系統性和連貫性,也缺少完整的記載。即使有些系統性的積累和聯系,也實在是太少了。在數以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它的進步與發展,基本上是以朝代為單元,以個人出眾的勤奮和才華而獨立的。但是,以史為鑒的測繪成果,全都熠熠生輝,璀璨炫目,包括出土的測繪文物,還有面積巨大的地下宮殿、城廓和城池的遺址——雖然隱匿其后,似無蹤跡,實為規劃、設計,付諸的大量的測繪、放樣工作更是鮮為人知……
中國古代的測繪成就令人嘆為觀止,在歷經數千年毫無松動的閉關自守、封建文化意識后,令人沮喪、悲愴中科光啟測繪資質!
測繪在中國是門古老的科學,盡管在歷史上它們缺少應有的聯系和連貫性,但絕不是為某些人所說的,它是從希臘、埃及傳進來的。它是我們的祖先在屯田、墾殖、興修水利以及古城建筑的規劃設計的生產實踐中產生的,是隨著政治、經濟、軍事的需要得以發展和提高的。古代許多測繪科技成果,在當時的世界上都是處于領先地位的。從清朝末期到民國時期,由于軍閥割據和 *** *** 的腐敗,才使我國測繪科學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
今天,強大的祖國正在迅速崛起,測繪科學技術已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測繪工具也從過去的手工、機械、光學,發展為航測、遙感、激光、紅外、電子等自動化儀器,我們可以生產出更多、更快、更準的各種測繪成果為四化建設服務。作為測繪工作者,我們要以古代科學家為榜樣,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在新的長征路上貢獻我們的才智和力量。
鄭和 航 海 圖
什么是測繪?
中科光啟測繪資質我們學校也有測繪專業~安徽建筑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