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合并后資質如何合并
企業合并后資質不可以合并。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建設工程企業發生重組、合并、分立等情況資質核定有關問題的通知》:
1、企業吸收合并,即一個企業吸收另一個企業,被吸收企業已辦理工商注銷登記并提出資質證書注銷申請,企業申請被吸收企業資質的;
2、企業新設合并,即有資質的幾家企業,合并重組為一個新企業,原有企業已辦理工商注銷登記并提出資質證書注銷申請,新企業申請承繼原有企業資質的;
3、企業合并(吸收合并及新設合并),被吸收企業或原企業短期內無法辦理工商注銷登記的,在提出資質注銷申請后,合并后企業可取得有效期1年的資質證書;
有效期內完成工商注銷登記的,可按規定換發有效期5年的資質證書;逾期未提出申請的,其資質證書作廢,企業相關資質按有關規定重新核定;
4、企業全資子公司間重組、分立,即由于經營結構調整,在企業與其全資子公司之間、或各全資子公司間進行主營業務資產、人員轉移,在資質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企業申請資質全部或部分轉移的。
擴展資料:
企業資質申請:
基本條件
申請通信建設監理企業資質的企業必須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一、符合國家規定,依照法定程序批準設立的機構;
二、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獨立法人實體;
三、具有固定的工作場所和從事通信工程建設監理所需的計算機、儀器、儀表等設備;
四、符合所申請的通信建設監理企業資質等級標準。
新設立的企業,到工商行政管理局辦理登記注冊手續并取得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后,方可辦理通信工程建設監理企業資質證書的申請手續。
央企條件
凡屬中央管理的企業申請通信建設監理企業資質證書的,將申報材料報信息產業部綜合規劃司,信息產業部綜合規劃司組織專家對企業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查,對企業人員素質、專業技能、管理水平、資金情況、承擔過的工程業績等進行綜合評定。
必要時組織有關人員對申請企業承擔過的通信建設工程監理項目進行實地考核,對符合資質評定標準的頒發《通信工程建設監理企業資質證書》。
非中央條件
非中央管理企業申請通信建設監理企業資質證書的,將申報材料報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省、自治區、直轄市通信管理局組織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查。
必要時組織相關人員對申請企業承擔過的通信建設工程監理項目進行實地考核,提出初審意見,對符合資質評定標準的,報信息產業部綜合規劃司審批。
信息產業部綜合規劃司根據申請材料,對人員素質、專業技能、管理水平、 資金數量、固定資產以及實際業績進行綜合評價,經審查符合資質等級條件的,發給相應的《通信建設監理企業資質證書》。
參考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建設工程企
通知|新資質標準出臺,資質改革將設1年過渡期
新資質標準?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出臺新的資質管理規定和標準。在充分聽取市場主體意見基礎上,會同有關部門做好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規定和資質標準修訂工作。
改革將做好新舊政策過渡銜接,設置1年的新舊資質過渡期,并實行簡單換證,即按照新舊資質對應關系直接換發新的資質證書,不再重新核定資質,減輕企業換證負擔,確保新舊政策平穩過渡。
建設工程企業資質主要包括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四大類,每大類下設若干類別和等級,共計593項,涉及房屋建筑、市政、公路、鐵路、民航、水運、水利、通信等領域。目前,共有建設工程企業13.6萬家,從業人員6000余萬人。
11月11日,全國大幅壓減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并加強監管,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創造條件。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要從六個方面落實上述要求:
1、精簡資質類別,歸并等級設置。將現有593項資質類別、等級壓減至245項,壓減幅度為59%。
2、放寬準入限制,激發企業活力。精簡審批條件,放寬資金、人員、業績、技術裝備等要求。
3、下放審批權限,方便企業辦事。開展資質審批權下放試點。
4、優化審批服務,推行告知承諾制。加快推行資質審批告知承諾制,全面實行全程網上申報和審批。
5、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保障工程質量安全。加大審批后動態監管力度,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強化個人職業資格管理,建立個人執業責任保險制度。
6、完善招投標制度,發揮市場機 *** 用。優化調整招標條件設置,引導建設單位更多從企業實力、技術力量、管理經驗等方面選擇企業,推行工程擔保和保險制度。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加強監督指導,確保政策執行到位。制定建設工程企業資質標準指標說明,細化審批標準和要求,加強對地方資質審批人員的培訓。同時,對地方資質審批工作進行抽查,對違規審批行為嚴肅處理,公開曝光。
一、住建部:《改革方案》六方面舉措深化工程建設領域“放管服”改革
11月11日,全國大幅壓減建設工程企業資質并加強監管,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為擴大消費和有效投資創造條件。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主要從六個方面落實上述要求:
1、精簡資質類別,歸并等級設置。將現有593項資質類別、等級壓減至245項,壓減幅度為59%。
2、放寬準入限制,激發企業活力。精簡審批條件,放寬資金、人員、業績、技術裝備等要求。
3、下放審批權限,方便企業辦事。開展資質審批權下放試點。
4、優化審批服務,推行告知承諾制。加快推行資質審批告知承諾制,全面實行全程網上申報和審批。
5、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保障工程質量安全。加大審批后動態監管力度,推進信用體系建設。強化個人職業資格管理,建立個人執業責任保險制度。
6、完善招投標制度,發揮市場機 *** 用。優化調整招標條件設置,引導建設單位更多從企業實力、技術力量、管理經驗等方面選擇企業,推行工程擔保和保險制度。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將加強監督指導,確保政策執行到位。制定建設工程企業資質標準指標說明,細化審批標準和要求,加強對地方資質審批人員的培訓。同時,對地方資質審批工作進行抽查,對違規審批行為嚴肅處理,公開曝光。
二、住建部:改革力度大 協同性好 企業獲得感強
建設工程企業資質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有三方面特點:
1、是改革力度更大。將現有的593項企業資質類別和等級數量壓減至245項,幅度達到59%,遠遠超過了最初確定的壓縮1/3的目標。大幅放寬市場準入限制,改革后10類施工特級資質,包括房建、公路、鐵路、港口與航道、水利水電、電力、礦山、冶煉、石油化工、市政一共10個類別,整合為綜合資質,可以承擔各行業各等級施工總承包業務,拓寬了企業承攬業務范圍,橫向全部打通。
2、是協同性更好。統籌考慮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4類資質的具體情況,制定改革措施,既兼顧了4類資質的各自特點,又統籌謀劃,在資質名稱、類別、等級等方面力求統一。下一步,將整合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資質的管理規定,并在修訂資質標準時做好相互銜接。
3、是企業獲得感更強。大幅精簡審批條件,適當放寬有關指標的要求。同時實行告知承諾制,更有利于企業便利化申報,為企業提供方便。將所有的資質等級原則上都壓減為甲乙兩級,放寬部分資質承攬業務的范圍,對中小企業是非常大的利好,有利于企業孵化和成長。
三、住建部:一手抓簡政放權 一手抓事中事后監管
此次改革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簡政放權,大幅壓減企業類別和等級;一手抓事中事后監管,要加大資質審批后的動態監管力度,特別強化工程質量安全監管。主要有五項舉措:
1、是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手段,對企業取得資質后是否繼續符合資質標準進行動態核查,對經核查認定不再符合相應資質標準的企業要撤回其資質,對存在違法違規行為的注冊人員要給予相應的行政處罰,直至吊銷證書。
2、是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互聯網+監管”模式,對投訴舉報較多的企業要加大抽查頻次,進一步提升監管效能。
3、是嚴格監管執法,強化工程建設各方主體的責任落實,加大對轉包、違法分包、資質 *** 等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對工程質量安全問題突出的,要依法依規嚴肅懲戒,切實落實工程質量終身責任制,確保工程質量安全。
4、是推進建筑市場信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黑名單”制度,對失信企業在資質升級、業務承攬等方面予以限制。同時推行工程擔保和保險制度,進一步發揮市場機 *** 用,規范工程建設各方主體行為,有效控制工程風險。
5、是強化個人職業資格管理,明確注冊人員在建設活動中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推動建立個人職業責任保險制度,職業資格人員必須與崗位掛鉤,要終身問責,為保障工程質量安全提供有力支撐。
四、測繪資質改革有四大舉措
自然資源部從組建伊始就對深化測繪領域改革提出要求、進行部署,多次研究改革的重大問題,并廣泛征求意見,進行了深入調研和科學論證,形成了測繪資質改革的方案,方案主要解決測繪資質的類別等級過多過細、部分條件設置與新的形勢發展不相適應、事中事后監管力度不夠等三方面問題。主要有四方面舉措:
1、壓減測繪資質類別等級。我們將測繪資質由4個等級壓減為2個等級。類別由55項壓減到10項。改革之后,測繪資質類別等級總數由138項壓減到20項,壓減幅度達到85.5%。
2、下放甲級資質審批權限。除導航電子地圖 *** 甲級資質保留在自然資源部審批外,其余的9項甲級資質審批權限由自然資源部下放到省級自然資源部門。
3、合理降低準入門檻。突出測繪資質的專業屬性,取消沒有法定依據的前置考核條件,降低非測繪專業技術人員和非常用貴重裝備的考核要求。
4、壓減審批時限和材料。將審批時限由20個工作日壓縮到15個,壓減6項證明材料,繼續實行“不見面”審批,大力推行測繪資質的電子證書。為做好新舊政策的銜接過渡,給予市場主體一年的過渡期,在人員認定方面按照“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的原則,確保改革平穩過渡和盡快落地見效。
五、更大限度減少對市場活動直接干預
在改革方案的制定過程中,充分考慮當前的市場實際情況,按照扎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的要求,更大限度減少 *** 對市場活動的直接干預,激發市場活力。
1、是有利于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改革方案將測繪資質類別等級總數由138項壓減到20項,大幅減少 *** 部門對市場主體具體經濟活動的干預,測繪單位不需要因為提升資質等級、變更專業范圍一次次申請。
2、是有利于減輕企業負擔。改革方案突出測繪資質的專業性,取消了沒有法定依據的前置考核條件,取消對單位辦公場所、無人機操控技術人員等考核條件,降低非測繪專業技術人員和非常用貴重設備的考核要求。這些舉措一方面減輕測繪單位市場準入的負擔,另一方面催生新的市場主體,增加就業。
3、是有利于優化服務。改革方案明確下放除電子導航地圖 *** 以外的甲級測繪資質審批權限,壓縮審批時限,更便利申請單位就近辦理甲級資質申請,更有利于地方自然資源部屬地化管理和服務甲級測繪單位,大幅提高審批效率。繼續實行“不見面”審批,大力推行電子證書,讓數據“多跑路”、申請單位“少跑腿”,打破測繪單位辦事的時間和地域限制,大幅度降低辦事成本
六、強化事中事后監管 促進測繪行業健康發展
改革方案堅持簡政不簡責,放權不放任,通過明確監督檢查措施,進一步規范監管行為;明確規定“雙隨機、一公開”的監管方式,對建立健全隨機抽查機制提出要求;明確強化測繪單位的信用體系建設,保障隨機抽查結果得到有效運用;明確各級自然資源部門監管職責等改革措施,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以公正監管促進公平競爭。
改革方案明確了下放大部分甲級資質的審批權限,一方面可以充分調動省級自然資源部門加強屬地化事中事后監管的主動性,提高監管效能。另一方面,將自然資源部從以往的行政審批事務中解脫出來,從而加強對地方自然資源部門的指導和監督,更好運用“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和測繪行業信用管理等措施,進一步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促進測繪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新鄉市國土資源局
新鄉市南臨黃河,與省會鄭州、古都開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與鶴壁、安陽毗鄰;西連煤城焦作,與晉東南接壤;東接油城濮陽,與魯西相連,是中原城市群及“十字”核心區重要城市之一,是豫北地區唯一的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現轄兩市(輝縣市、衛輝市)、六縣(新鄉縣、獲嘉縣、原陽縣、延津縣、封丘縣、長垣縣)、四區(衛濱區、紅旗區、牧野區、鳳泉區)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工區、新鄉工業園區。總面積8290平方公里,總人口591萬;其中市區面積422平方公里,人口100萬。
于樹森 局長、黨組副書記
趙世軍 黨組書記、副局長、儲備中心主任
李世成 副局長
裴部之 副局長
李宇方 副局長
范玉嶺 副局長
張保成 紀檢組長
劉傳偉 調研員
馬國慶 助理調研員
于樹森簡介:河南新密人,1953年10月出生,漢族,1970年1月參加工作,1976年10月入黨。1970年1月~1973年1月,新密市冶煉廠工作;1973年1月~1977年1月, *** 某部駕駛員、教員;1977年1月~1987年12月,鄭州市委、市總工會工作;1988年1月~1999年11月,鄭州工人日報社常務副總編、主任編輯;1999年11月~2004年4月,新華社河南分社《河南內參》主任記者;2004年4月~2008年3月,河南省國土資源廳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2008年3月,任新鄉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副書記。
【機構設置】新鄉市國土資源局現有干部職工180人,退休人員29人;市局機關編制41人,實有40人。局機關內設辦公室、法規監察科( *** 科)、調控和監測科、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科、財務科、耕地保護科、用地審批管理科、地籍管理科(測繪科)、土地利用管理科、礦產開發管理科、地質勘查與環境科、人事科(直屬機關黨委)、行政事項服務科13個職能科室;下設鳳泉分局、牧野分局、高新區分局、工業園區分局4個派出機構,土地儲備中心、土地監察隊、征地事務所、設土地開發整理中心、國土資源信息勘測中心、地產中心、國土資源局一分局、二分局、三分局9個直屬事業單位。
【土地資源】新鄉市地處黃河中下游,境內黃河170公里,流域面積4558平方公里。地形分為山區、丘陵、平原三類,以平原為主,占總面積的78%,平原地形為黃河沖擊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的過渡區,土層深厚肥沃,平坦遼闊,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優質小麥生產基地。截至2010年底,全市轄區總面積829089.12公頃,其中,耕地475216.08公頃,園地6642.61公頃,林地93626.83公頃,草地5749.99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22920.8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8897.04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63445.63公頃,其他用地32590.11公頃。
【耕地保護】在全市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市 *** 和各縣(市、區) *** 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明確各級 *** 行政首長為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保護之一責任人,對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總責,明確各縣(市、區)耕地保護目標任務。市國土資源局與各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簽訂了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全市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穩定在681.7萬畝和581.7萬畝以上,保護率達到85.32%,連續11年實現耕地占補平衡。
【依法行政】積極推行依法行政責任制,認真抓好“依法行政”五年規劃實施工作。組織開展了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共清理出各類規范性文件51件,及時向市 *** 法制辦上報了“立、改、廢”意見,其中建議保留41件、廢止9件、修改1件。充分發揮行政糾錯功能,規范系統內行政執法行為,2010年共審理行政復議案件兩起,結案兩起,受理率、結案率均達100%。行政應訴4起,勝訴3起,1起正在審理之中。積極做好耕地破壞鑒定工作,2010年,共對8起破壞耕地案件進行了實地鑒定,有力地打擊了破壞耕地行為。認真做好土地出讓金追繳工作,追繳土地出讓金近5千萬元。
【規劃修編】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通過國家二十多個部委的審查,正式報國務院待批。2010年3月9日,全市128個鄉(鎮、辦事處)的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全部獲市 *** 批復,正式實施。鄉鎮規劃的審批實施為本市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創造了條件,保障了重點項目順利落地實施。
【土地利用】為增加土地供應的計劃性和規范性,結合各地經濟發展和土地市場的實際狀況,科學制訂年度(季)土地供應計劃和年度城市房地產用地供地計劃,比較嚴格地執行了供地計劃特別是房地產用地計劃,確保了本地房地產市場穩定。2010年,市本級土地供應計劃總量為201.0315公頃,截至2010年11月底,實際供應土地196.0532公頃,占土地供應計劃的97.52%。土地供應總量同比減少了50.9753公頃,減幅20.64%,已供應196.0532公頃土地中,存量用地117.9808公頃,占供應總量的60.18%;新增建設用地78.0724公頃,占供應總量的39.82%。
【國有建設用地管理】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得到嚴格執行,土地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工業用地及商業、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的市場配置率進一步提高。 *** 供應土地及劃撥土地改變用途,劃撥土地 *** ,出讓土地改變用途、容積率等土地使用條件的辦理符合國土資源部“ *** 范”要求。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監管系統運行良好規范,“專人、專機、專線”制度落實,土地供應計劃、宗地出讓公告、供前公示、合同填報、結果公告、開發建設、供后監管等環節數據信息全部及時通過系統填報、更新和上傳,并定期檢查,撰寫分析報告。2011年11月22日以后,按照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監管系統及時轉并國土資源主干網運行,將宗地坐標信息全部通過系統上傳,土地市場建設進步科學化、規范化及精確化。針對全國特別是一、二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且具持續上漲的趨勢,國家頻出宏觀政策予以調控,省級以上 *** 及監察、國土部門分別下發了國辦發〔2010〕4號、國土資發〔2010〕34號、豫國土資發〔2010〕2號、3號及國土資發〔2010〕151號等文件對土地市場進行了宏觀調控。市本級通過監測監管系統供應土地94宗162.5060公頃(新增建設用地49.7688公頃),以出讓方式供應79宗146.9836公頃,合同價款47325.0111萬元,以劃撥方式供應15宗15.5233公頃。
【地籍管理】2010年,加快推進國土資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完成全市城鎮、農村數據庫建設。全年市區國有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1705宗、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3宗、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4宗;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發證119宗,注銷他項權利登記95宗;協助法院查封56宗,解封18宗;土地登記公告刊登36期,資料公開查詢49次。
【第二次土地調查】2010年,完成了農村土地調查成果核查任務,完成了“批而未用”地類的核查、耕地增加數量的核實分析、建設用地增加數量的核實分析,對基本農田劃定范圍內非耕地類進行了核實,并對“飛地”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核查結果均報送省第二次土地調查辦公室。完成了全市權屬界線接邊任務,為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組織所轄8縣(市)4區集中開展了權屬接邊工作并順利完成接邊任務,接邊成果順利入庫上圖并及時上報備案。開展全市“二調”成果預匯總,按照省“二調”辦工作計劃安排,收集全市已上報國家審核等候確認的“二調”成果數據,要求承擔匯總任務的技術隊伍進行“二調”成果預匯總,希望通過預匯總初步掌握全市土地利用現狀。按照省廳及城鎮地籍數據更新的要求,2010年度變更調查工作通過 *** 公開招標,確定了技術隊伍,并全面開展年度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工作及城鎮地籍數據更新工作,完成了成果匯總及上報任務;完成了“一張圖”工程建設外業核查及成果上報。對監測圖斑做到“四到”,即走到、看到、拍到、記錄到,外業結束又組織專人對調查成果真實性進行嚴格的審核,確保了調查底圖、監測圖斑記錄、照片與實地的“四一致”,外業核查成果已上報。
【用地保障】通過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全市最終爭取到城鎮建設用地規模22.5萬畝,位列全省第五位;全市核減基本農田11.7萬畝,占全省核減基本農田總量的五分之一。2010年3月初,全市128個鄉(鎮、辦事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全省之一個落地,實現“四規合一”,為城鎮、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新農村建設及項目順利落地奠定了基礎。全力保障項目用地,2010年,下達本市新增建設用地計劃7005畝,2009年上報、批準用地達到34224畝。新鄉市市區用地在全省之一個獲國務院審批,共批準用地8980畝。
【土地收購儲備】2010年,協調區、鄉 *** 先后完成了城關建材市場、洪門新村置換用地等地塊的收購拆遷,共收購土地558畝、拆遷各類建筑物19.25萬平方米,遷移墳墓200余座,完成了2009年已征收的1049畝土地的地面附著物的清理、遷移、糾紛處理和補償。協調有關縣 *** 解決易地補充耕地指標1900余畝,確保儲備用地手續按時上報。完成了高鐵車站周邊和107國道以西共計1200余畝新征土地的勘測、聽證、各種費用的上繳等工作。
【土地“招拍掛”出讓】按照2010年經營性用地供應計劃,全年共舉行“招拍掛”活動10次,出讓土地29宗,成交26宗,面積2162.3099畝,成交價款91609.7821萬元,其中,商住用地17宗,面積1484.4599畝,成交價款82538.596萬元;工業用地9宗,面積677.85畝,成交價款9071.1861萬元。市本級17宗,面積1347.3729畝,成交價款77325.3831萬元,其中,商住用地成交16宗,面積1214.3429畝,成交價款74664.765萬元;工業用地成交1宗,面積133.03畝,成交價款2660.6181萬元;開發區成交8宗,面積699.227畝,成交價款9655.999萬元,其中,商住用地成交1宗,面積235.127畝,成交價款3762.031萬元;工業用地8宗,面積446.1畝,成交價款5893.968萬元;工業園區成交1宗工業用地,面積115.71畝,成交價款4628.4萬元。本年度處置破產企業土地資產9宗,面積約593畝,成交價款約3.68億元,通過土地資產處置變現為改制企業安置職工提供了資金保障。
【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建設】新鄉市率先提出的200萬畝重大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是7個省申報國土資源部審批項目中通過的之一個。2010年10月19日,該項目在新鄉市正式動工建設,涉及封丘、原陽、延津三縣,共占地230萬畝,土地整治200萬畝,爭取資金28.86億元,2010年到位資金5.4321億元。項目實施后,新增耕地13.9萬畝,每年可增加糧食6億斤,該項目之一期整治土地19.6萬畝,投資2.79億元。
【產業集聚區建設】2010年,全市28個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規劃全部落地,產業集聚區規劃總規模184.6平方公里,起步區70.6平方公里、發展區55.5平方公里、控制區58.5平方公里。新鄉市13個省定產業集聚區共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劃3900畝,占全市總計劃的55.7%。實際用于產業集聚區(含專業園區)的用地總面積為7716.6畝,占應保障產業集聚區計劃總量的197.8%。累計建成標準廠房638.9萬平方米,2010年建成178.3萬平方米。
【城鄉統籌工作】2010年,全市3571個行政村規劃整合為1050個新型農村社區,全部落實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上。全市重點建設的369個新型農村社區用地總規模20萬畝,安排使用存量土地8.5萬畝,新增規模11.5萬畝,新增規模中安排規劃指標0.7萬畝,安排增減掛鉤項目區10.8萬畝。新鄉市共獲批掛鉤周轉指標1.11萬畝,占全省總量的28.88%。市委、市 *** 下發了《關于開展農村建設用地專項整治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通知》,在全市開展農村建設用地專項整治工作,量化各縣(市、區)拆舊任務,規定了拆除復耕時限,制定了獎懲措施。
【新鄉設立全國首家土地法庭】2010年6月24日,我國首家以專職審理土地糾紛案件的“土地審判庭”在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掛牌。國家土地督察濟南局副專員杜滇昆、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李志民,新鄉市市長李慶貴、政法委書記弋振立出席了掛牌儀式。土地糾紛審判庭主要職責是審理因統籌城鄉發展、城市化建設、房屋拆遷、土地征用等各種土地產權糾紛引起的案件。土地違法案件發現、處理、執行問題以及土地 *** 糾紛等問題有望得以有效解決。
【土地開發整理】2010年,土地整理中心大力推進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開展土地綜合整治,中心監管共有13個實施項目,建設總規模151512.9畝,總投資15578.08萬元,新增耕地面積8034.9畝,項目全部竣工并通過驗收。
【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督導相關縣(市)完成2009年獲批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的實施,尤其是對拆舊區的拆除復墾工作進行專項督導,確保相關縣(市)按期完成掛鉤試點,做好掛鉤周轉指標的歸還。2010年初,組織各縣(市、區)申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139個,總面積1.38萬畝。受全省掛鉤周轉指標總量限制,省廳在申報的項目中有保有壓地批準了57個項目區,總面積2860畝。12月初,再次爭取省廳掛鉤周轉指標2000余畝,保障了49個社區前期用地。
【行政事項服務】2010年,共受理各類辦件418件,其中劃撥土地使用權 *** 審批89件、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190件、土地使用權變更初始登記14件、建設項目壓覆礦床17件、土地使用權抵押注銷兩件;為企業辦理他項權利登記104件,有效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企業服務】2010年,共審查市屬、局(委)屬改制企業土地資產處置方案20份、改制審批表60份,依據法規政策提出修改意見30余條。為7家改制企業辦理了土地評估結果備案(初審),涉及土地13宗10.22公頃(153.3畝),土地資產評估價值5761.9萬元。積極做好服務企業改制各項業務工作,起草上報改制企業辦理土地出讓手續請示、批復48份,為14家改制后企業辦理土地出讓手續,涉及土地32宗39.4614公頃(591.92畝),土地出讓合同價款4909.0257萬元。參加市屬、局(委)屬企業改制相關會議34次,對市領導批轉、有關部門轉呈、企業直接報送的涉及改制問題的20余份來件,及時依法依規提出回復意見。
【礦產資源】新鄉市境內已發現的礦種有4大類28種,其中能源礦產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地熱等;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銅、鉛、鋅、金等;非金屬礦產主要有水泥用灰巖、白云巖、重晶石、花崗巖、大理巖、粘土等;水氣礦產包括地下水、礦泉水等。優勢礦產主要是煤和石灰巖,主要分布在輝縣市和衛輝市境內。全市礦產地總數為131處,其中,地質工作程度達到普查以上的38處。礦產規模達到小型以上礦產地有53處,其中大型礦床10處,中型礦床13處,小型礦床30處,礦點及礦化點78處。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中,煤炭12.6億噸、泥炭102.28萬噸、水泥用灰巖7.5億噸,重晶石30.7萬噸、水泥配料用粘土5366萬噸、耐火粘土877萬噸。
【礦產資源管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礦山企業133家。按發證權限分,部級發證兩個,省級發證13個,市級發證4個,縣級發證114個。按礦種分,其中煤礦10個,白云巖8個,礦泉水4個,地熱1個,建筑用砂3個,磚瓦粘土1個,磚瓦用頁巖11個,建筑石料用灰巖91個,重晶石2個,石英砂巖2個。2010年度,全市從事礦業總人數為5853人,采礦總量為1759萬噸,礦業總產值244016.25萬元,綜合利用總產值2180萬元,礦產品銷售收入24748.86萬元,利潤總額為25650萬元。
【地質災害防治】全年無大的地質災害事故發生。2010年,新鄉市編寫了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并發布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新鄉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開展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培訓。全部完成新鄉市境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工作。衛輝市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榮譽稱號。
【地質環境治理和礦山公園建設】2010年,爭取到國家級“兩權”價款資金1400萬元,省級“兩權”價款資金2588萬元用于新鄉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經過兩年多努力,鳳凰山省級礦山公園成功獲得“國家礦山公園”稱號。
【測繪管理】2010年,進一步健全了測繪管理機構,積極主動與當地人事編制部門聯系,把機構落實到位,目前,所轄8縣(市)中,已有6縣(市)成立了測繪管理科或加掛了測繪管理科牌子。有效整合利用測繪資源,提高測繪應急保障能力,為應對市內突發事件提供高效有序的測繪保障,認真編制了《新鄉市測繪應急保障預案》,并成立了新鄉市測繪應急保障領導小組和新鄉市測繪應急保障專家庫,開展了“數字城市”項目申報,籌劃編制領導工作用圖,積極開展了測繪類航空攝影與遙感項目報審和測繪任務備案工作,10月,積極配合省測繪質量產品監督檢驗站對輝縣市規劃局1:1000航測成圖項目進行了驗收,經過專家的一致評定,結果為合格。2010年,對全市36家測繪單位進行了測繪資質復審,22家測繪單位通過復審,全市復審換證率達到80%以上。
【信息化建設】市、縣兩級國土資源信息 *** 基本建成,運行情況良好。局機關大樓信息 *** 和中心機房工程建設完成,并通過專家驗收。局電子政務內網及外網、省、市、縣國土資源主干網、電子監察網均建成并投入應用;安裝并啟用安全網閘、 *** 防病毒軟件等,確保信息 *** 安全運行,縣(市)局基本建立了局域網,市、縣級視頻會議系統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完成河南省建設用地動態監管系統建設任務。電子政務系統在市、縣兩級主要業務部門得到應用。2010年,各科室部門在網站上共發布各類信息1157條,收到網友留言35條,其中回復4條;收到各類網上 *** 56件,回復18件。為促進政務信息公開工作,進行了兩次網站政務 *** 息檢查通報。聘請專業公司專家,對全局工作人員進行 *** 安全、辦公系統、防病毒軟件應用等約200人次的信息技術培訓。
【鄉所建設】鄉鎮機構改革以來,新鄉市基本完成基層國土資源所的機構建設工作。按照省廳下發的《基層國土資源所規范化建設驗收標準》,要求縣(市、區)迅速展開自查,通過抽查、檢查,2010年,全市共設置126個基層國土資源所,106個基層國土所達到規范化建設驗收標準,達標率83%。完成省廳規定的75%的基層所達標任務。
【執法監察】2010年,市區共查處違法案件90起,立案調查90起,下達處罰決定90起,收繳罰款776萬余元,其中,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土地違法案件36起,申請率達到100%,向公安局移送土地違法案件22起,移送率達到100%。查處土地違法案件結案率100%,按要求圓滿完成了2010年度的工作目標。
2010年共接到“12336”群眾舉報案件及信件37件,上級領導交辦件63件,根據案件不同情況及時組織人員調查落實,同時將交辦內容傳真至有關縣局,并按時間要求將調查處理情況向上級有關部門進行了回復,做到了及時受理、及時處理。
【土地衛片執法】2010年,為保障衛片執法檢查工作順利有序開展,我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副市長為副組長,市公安局、市中級人民法院、市檢察院、市監察局等15個單位為成員的2009年度衛片執法檢查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開展土地衛片執法監察工作,建立了五個督查組,一是外業核查變化圖斑督查組;二是綜合材料匯總組;三是合法用地審核組;四是違法用地處理情況核查組;五是統計報表審核組。為全面推動工作,市衛片執法檢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制定和印發了《新鄉市開展2009年度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工作實施方案》,將2009年衛片執法檢查工作與專項整治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明確了專項整治和衛片執法檢查活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統一標準,統一要求,統籌安排。本次衛片執法檢查對全市6縣2市4個區行政區域內的土地使用情況進行了監測,共監測542個變化圖斑,后新增補變化圖斑1209個,總圖斑數為1751個,涉及土地面積26766.61畝,其中,合法用地面積19276畝,涉及耕地面積18157畝;違法用地面積1152畝,涉及耕地面積935.42畝,實地偽變化涉及土地面積為6338.61畝。違法用地宗數占新增建設用地總宗數比例為22.38%,違法用地面積占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比例為5.64%,違法占用耕地面積占新增建設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為4.9%。
【 *** 工作】為進一步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力度,妥善解決 *** 穩定苗頭,在全市系統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百日競賽”和“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活動,同時,各單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本轄區內迅速開展拉網式大排查,摸清情況,做好登記,建好臺賬。對各類國土資源 *** 隱患苗頭,特別是之一季度已經發生進京、赴省的 *** 案件,切實做到案結人穩。2010年,新鄉市國土資源系統共受理群眾來信436件(包括重信),全市國土資源系統接待群眾 *** 共1560批6350人次,受理接待 *** 1162個。全年來市來訪共計327批606人次,集體訪20批136人次,集體訪批次占總批次的6%,人次占22%。個體訪307批470人次,個體訪的批次占總批次的94%,人次占總人次的78%。其中違法占地31%,征地糾紛23%,權屬糾紛12%,非法 *** 10%,破壞耕地5%,探采糾紛2%,咨詢建議17%。與同期相比,來市訪下降12%,集體訪批次下降10%,集體訪人次上升22%,信件總量下降26%。
(李永剛王素閣)
測繪資質管理辦法2020
測繪資質管理辦法
(2020年最新征求意見稿)
之一條【立法目的】 為了加強測繪資質管理,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維護國家地理信息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從事測繪活動的單位,應當依法取得測繪資質證書,并在測繪資質等級許可的專業類別和作業限額內從事測繪活動。
第三條【分級分類】 測繪資質分為甲、乙兩個等級。
測繪資質的專業類別分為大地測量、測繪航空攝影、攝影測量與遙感、工程測量、海洋測繪、界線與不動產測繪、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地圖編制、導航電子地圖 *** 、互聯網地圖服務。
第四條【審批機關】 測繪資質的審批機關為自然資源部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
導航電子地圖 *** 甲級測繪資質的審批和管理,由自然資源部負責。
前款規定以外的本行政區域內的測繪資質的審批和管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負責。
第五條【公開便民】 審批機關應當按照公開、公平、公正、便民的原則,充分利用部門之間共享信息,提高行政效率,做好管理和服務。
審批機關應當將申請測繪資質的方式、依據、條件、程序、期限、材料目錄、審批結果等向社會公開。
第六條【申請條件】 申請測繪資質的單位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有法人資格;
(二)有與從事的測繪活動相適應的測繪專業技術人員和測繪相關專業技術人員;
(三)有與從事的測繪活動相適應的技術裝備和設施;
(四)有健全的技術和質量保證體系、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以及測繪成果和資料檔案管理制度。
第七條【申請和受理】 審批機關對申請單位提出的測繪資質申請,應當根據下列情形分別作出處理:
(一)申請材料齊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決定受理并發放受理通知書;
(二)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應當當場或者在五個工作日內一次告知申請單位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即為受理;
(三)申請事項依法不屬于本審批機關職責范圍的,應當即時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并告知申請單位向有關審批機關申請。
第八條【受理和審查的方式】 審批機關應當網上受理、審查測繪資質申請。必要時,審批機關也可以進行實地核查或者委托下級自然資源主管部門進行實地核查。
第九條【審查和決定】 審批機關受理測繪資質申請后,應當依據測繪資質分類分級標準,對申請材料進行審查,自受理之日起十五個工作日內作出是否批準測繪資質的書面決定。
因特殊情況在十五個工作日內不能作出決定的,經本審批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十個工作日,并應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單位。
第十條【審查結果】 審批機關作出批準測繪資質決定的,應當在十個工作日內,向申請單位頒發測繪資質證書。審批機關作出不予批準測繪資質決定的,應當說明理由,并告知申請單位享有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權利。
第十一條【測繪資質證書】 測繪資質證書有效期為五年。測繪資質證書包括紙質證書和電子證書,紙質證書和電子證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測繪資質證書樣式由自然資源部統一規定。
第十二條【資質延續】 測繪單位需要延續依法取得的測繪資質證書有效期的,應當在測繪資質證書有效期屆滿九十日前,向審批機關提出延續申請。
審批機關應當根據測繪單位的申請,在測繪資質證書有效期屆滿前作出是否準予延續的決定;逾期未作出決定的,視為準予延續。
第十三條【資質變更】 測繪單位變更測繪資質等級或者專業類別的,應當按照本辦法規定的審批權限和程序重新申請辦理測繪資質審批。
測繪單位名稱、注冊地址、法定代表人發生變更的,應當向審批機關提交有關部門的核準材料,申請換發新的測繪資質證書。
第十四條【資質注銷】 測繪單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審批機關應當依法予以注銷測繪資質證書:
(一)測繪資質證書有效期屆滿未延續的;
(二)法人依法終止的;
(三)測繪資質行政許可決定依法被撤銷、撤回的;
(四)測繪資質證書依法被吊銷的;
(五)申請注銷測繪資質證書的。
第十五條【合并轉制】 測繪單位發生合并的,可以承繼合并前的測繪資質等級和專業類別。
測繪單位發生轉制或者分立的,應當向相應的審批機關重新申請測繪資質。
第十六條【測繪監理】 測繪單位可以監理同一專業類別的同等級或者低等級測繪資質單位實施的該專業類別的測繪項目。
第十七條【證書換發】 測繪單位在領取新的測繪資質證書時,應當將原測繪資質證書交回審批機關。
測繪資質證書遺失的,測繪單位可以向審批機關申請補領。
第十八條【信息變更報告】 測繪單位取得測繪資質后,變更專業技術人員或者技術裝備的,應當在三十日內向相應的審批機關報告。
第十九條【監督檢查措施】 縣級以上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有權采取下列措施:
(一)要求被檢查的單位提供有關測繪資質的文件和資料,進行查閱或者予以復制;
(二)要求被檢查的單位就有關測繪資質的問題作出說明;
(三)進入被檢查單位及其實施測繪活動的現場進行實地檢查;
(四)責令非法測繪的單位停止違反測繪管理法律、法規的行為。
被檢查的單位應當配合,如實提供有關文件、資料,不得隱瞞、拒絕和阻礙。
第二十條【測繪項目】 測繪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定期在測繪資質管理信息系統中報送測繪項目清單。
第二十一條【隨機抽查】 縣級以上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隨機抽查機制,依法對測繪單位的安全保障措施、信息安全保密管理制度、技術和質量保證體系、專業技術人員、技術裝備等測繪資質情況進行檢查,并將抽查結果向社會公布。
縣級以上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合理確定隨機抽查比例;對于投訴舉報多、有相關不良信用記錄的測繪單位,可以加大抽查比例和頻次。
第二十二條【信用懲戒】 縣級以上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應當加強測繪單位信用體系建設,及時將隨機抽查結果納入測繪單位信用記錄。
測繪單位在測繪行業信用懲戒期內不得申請晉升測繪資質等級和增加專業類別。
第二十三條【法律責任一】 申請測繪資質的單位違反本辦法規定,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申請測繪資質的,審批機關應當依法作出不予受理的決定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并給予警告。該單位在一年內再次申請測繪資質的,審批機關不予受理。
第二十四條【法律責任二】 測繪單位依法取得測繪資質后,存在不符合其測繪資質等級或者專業類別條件的,由縣級以上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處三萬元以下的罰款,并納入測繪單位信用記錄予以公示。
第二十五條【法律責任三】 測繪單位違反本辦法規定,以欺騙等不正當手段取得測繪資質證書的,審批機關應當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該單位在三年內再次申請測繪資質的,審批機關不予受理。
第二十六條【法律責任四】 測繪單位違反本辦法第十九條的規定,在監督檢查中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的,由縣級以上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并給予警告。
第二十七條【行政機關責任】 縣級以上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測繪資質審批和管理工作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涉嫌構成犯罪的,移送有關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分級標準】 測繪資質等級專業類別的具體申請條件和申請材料由自然資源部另行制定。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 *** 自然資源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地實際,適當提高測繪資質分類分級標準中的專業技術人員、技術裝備的數量要求。具體調整標準于發布之日起三十日內報送自然資源部備案。
第二十九條【例外情形】 外商投資企業測繪資質的申請、受理和審查,依據外國的組織或者個人來華測繪管理有關規定辦理。
第三十條【施行日期】 本辦法自2020年 月 日起施行。
企業資產處置規定
法律分析:公司必須設置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負責對資產處置方案進行審查。公司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由公司資金財務、資產管理和處置、資產評估、法律等部門7人以上(含7人)組成,對公司總裁負責。任一部門參加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的人數不得超過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全體成員的1/3。公司同時建立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后備成員庫,人數與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成員數相等。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成員和后備成員應具備一定資質,熟悉公司資產處置工作和相關領域業務,且責任心強。公司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的組建報財政部備案。公司辦事處相應成立辦事處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對辦事處總經理(主任)負責。資產處置方案未經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審核通過,公司一律不得進行處置,經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作出有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裁決的資產處置項目除外。資產處置無論金額大小和損失大小,公司任何個人無權單獨決定。
法律依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處置管理辦法》 第七條 資產處置方案審批工作程序。
(一)辦事處資產管理和處置部門制定處置方案,經征詢資產評估、資金財務、法律等部門意見后,將在授權范圍內的處置方案及相關資料(如評估報告、法律意見書等)提交辦事處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審查通過后,由辦事處總經理(主任)批準實施。對超出授權范圍的,上報公司審批。
(二)公司指定歸口部門對辦事處上報的處置方案進行初審,將處置方案及初審意見提交公司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審查通過后,由公司總裁批準實施。辦事處上報的處置方案提交公司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審查前,如有必要,應征詢資產評估、資金財務、法律等部門意見。
(三)資產處置專門審核機構召開資產處置審核會議必須通知全體成員,2/3以上成員到會,會議審議事項方為有效;同時按未到會成員數,從后備成員庫中隨機選擇后備成員參加會議。全體到會人員以記名投票方式對處置方案進行表決,實行一人一票制,獲到會人員總數2/3以上票數方可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