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鄉規劃條例
之一章 總 則之一條 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統籌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全面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以下簡稱《城鄉規劃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適用本條例。

添加微信好友, 獲取更多信息
復制微信號
本條例所稱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城鎮體系規劃分為省域城鎮體系規劃、跨行政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本條例所稱規劃區,是指城市、鎮、鄉和村莊的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第三條 城市和鎮、鄉應當依照《城鄉規劃法》和本條例編制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
縣級以上人民 *** 確定需要編制規劃的村莊,應當編制村莊規劃。其他村莊根據發展需要編制村莊規劃,但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鄉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范圍內的村莊,不單獨編制村莊規劃。第四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按照科學發展的要求,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注重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綜合利用,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體現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持傳統風貌,并符合區域人口發展、國防建設、防災減災和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的需要。第五條 城鄉規劃的編制應當依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體現主體功能區規劃的要求,并處理好與交通、水利等相關規劃的關系。
城鄉規劃應當采取 *** 組織、部門合作、專家領銜、公眾參與、科學決策的方式編制,并通過本行政區域的主要報刊、廣播電視、網站等新聞媒體向社會公布。
經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必須嚴格執行,不得擅自修改;確需修改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和權限進行。第六條 城鄉規劃工作是 *** 的重要職責。各級人民 *** 應當將城鄉規劃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建立健全規劃執行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城鄉規劃實行集中統一管理。
各級人民 *** 應當加強城鄉規劃管理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將城鄉規劃的編制和管理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跨區域的城鄉規劃編制經費,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 *** 統籌保障。
省人民 *** 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的鎮、鄉、村莊規劃編制經費,予以資金補助。第七條 省人民 ***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全省的城鄉規劃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 ***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城鄉規劃管理工作,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城鄉規劃管理的相關工作。
市轄區、各類開發區(園區)不設城鄉規劃管理機構;確需設立的,可由上一級人民 ***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設置派出機構,具體負責該區域的城鄉規劃管理工作。
鄉、鎮應當明確相關機構或者人員,依法承擔有關城鄉規劃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 *** 及其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予以指導和幫助。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 *** 應當建立由相關管理人員、專家學者和公眾代表組成的城鄉規劃委員會。城鄉規劃委員會受本級人民 *** 委托,就城鄉規劃的重大問題進行審議、審查,提出意見。第九條 鼓勵開展城鄉規劃科學技術研究,推廣和應用先進技術、先進理念,推進城鄉規劃科學化、標準化、信息化。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應當建立規劃管理信息系統,促進各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保障城鄉規劃的科學制定、有效實施。第十條 城鄉規劃管理實行崗位證書制度,城鄉規劃管理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具體辦法由省人民 ***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會同省人民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制定。第二章 城鄉規劃的制定與修改第十一條 省人民 *** 組織編制省域城鎮體系規劃,報國務院審批。
跨行政區域的城鎮體系規劃和城市群規劃、城市密集區規劃等其他區域性規劃,由共同上一級人民 *** 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編制,報本級人民 *** 審批。武漢城市圈規劃由省有關部門會同城市圈有關城市人民 *** 共同組織編制,按照有關規定審批。
市(縣)域城鎮體系規劃由市(縣)人民 *** 組織編制,報省人民 *** 審批,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
省人民 *** 及有條件的市(縣)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適時組織編制城鄉總體規劃,推進城鄉居民點和產業結構、基礎設施以及社會事業的合理布局、科學協調發展,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城鄉總體規劃審查、報批程序按照城市總體規劃有關程序執行。
武漢市城市建筑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之一章 總則之一條 為加強城市建筑規劃管理,根據《武漢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第32條、第62條規定,制定本規定。第二條 本市城市規劃區內新建、改建、擴建建筑工程的建筑規劃管理適用本規定。第三條 各項建筑工程的規劃設計必須符合國家頒布的各項規范、標準和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確定的規劃設計條件,涉及消防、抗震、人防、環保、風景名勝、綠化、交通、防洪、文物保護、信息 *** 等,還應符合國家和本市的有關規定。第四條 建設用地面積大于3萬平方米的建筑工程必須編制修建性詳細規劃;小于3萬平方米的,必須做總平面規劃設計。第五條 根據本市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居住建筑朝向以南偏西15度至南偏東15度為宜。第六條 本市中心城區(即江岸、江漢、(編者注:此字左邊為石,右邊為喬)口、漢陽、武昌、青山、洪山區)建筑密度劃分為密度一區、密度二區和密度三區(詳見后附《武漢市中心城區建筑密度分區示意圖》及其說明),并按此進行建筑規劃控制;本市城市規劃區內其他地區建筑按密度三區進行規劃控制。第七條 建筑工程的規劃管理實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制度,建設單位應按《武漢市城市規劃管理辦法》的規定申請領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第八條 建筑工程必須按核準的設計圖紙進行施工,確需變更建筑物(含構筑物,下同)使用性質、高度、位置、平面、立面、建筑外墻色彩及材料的,應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重新核準。第九條 建筑工程的實地定位放線和驗線,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按城市道路坐標、控制高程和紅線圖測放。第十條 建筑工程竣工后3個月內,建設單位應持竣工測量圖紙和相關資料申請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進行規劃驗收。驗收合格的,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頒發規劃驗收合格文件。未取得規劃驗收合格文件的,房產管理部門不予辦理房屋產權證明等有關文件。第二章 建筑間距第十一條 居住建筑間距,按下列要求確定:
(一)建筑高度24米以下(含24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間的間距為:
1.縱墻面與縱墻面的間距,密度一區內不少于建筑高度的0.9倍,密度二區內不少于建筑高度的1.0倍,密度三區內不少于建筑高度的1.1倍,其中在國家級開發區和東西湖、漢南、江夏、蔡甸、黃陂、新洲等區的建制鎮規劃區內不少于建筑高度的1.2倍;并應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間距要求;
2.縱墻面與山墻面的間距,密度一區內不少于10米,密度二區內不少于12米,密度三區內不少于14米;
3.山墻面與山墻面的間距,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下的不少于6米,建筑高度在12米以上的不少于8米。
(二)建筑高度24米以上(不含24米,下同)的居住建筑之間的間距為:
1.縱墻面與縱墻面的間距,其中24米以下部分間距按前項第1目計算,24米以上部分在密度一、二區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3倍進行遞加計算,在密度三區按不少于所增加建筑高度的0.4倍進行遞加計算,不足26米時,按26米計算;其更大間距,在密度一區內可以不超過40米,在密度二、三區內可以不超過45米;
2.縱墻面與山墻面的間距,縱墻面在南面時,不少于20米,其余情況下不少于18米;
3.山墻面與山墻面的間距,密度一區內不少于14米,密度二、三區內不少于15米;
4.點式建筑的間距,按建筑之間的南北向重疊面進行計算:無重疊面時最近點距離不少于15米;重疊面小于12米時,間距不少于18米;重疊面大于12米時,按本項第1目計算。
(三)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居住建筑與建筑高度24米以下的居住建筑之間的間距為:
1.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縱墻面與其南側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的縱墻面之間間距按本款第(一)項第1目計算;與其北側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的縱墻面之間間距按本款第(二)項第1目計算;
2.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山墻面與其北側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縱墻面之間間距不少于20米;與其南側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縱墻面之間間距不少于18米;與其東西兩側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縱墻面之間間距不少于14米;
3.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縱墻面與其北側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墻面之間間距不少于18米;與其南、東、西側的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墻面之間間距不少于14米;
4.建筑高度24米以上的建筑山墻面與建筑高度24米以下建筑山墻面之間間距不少于14米。
在密度一、二區內臨城市主、次干道,根據城市規劃用地條件及城市空間景觀要求布置的建筑與周邊現有的永久性建筑之間間距按前款執行確有困難的,其間距可適當縮小,但不得少于應退間距的50%,并應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間距要求。
武漢市城鄉規劃條例
之一章 總 則之一條 為了科學制定和嚴格實施城鄉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湖北省城鄉規劃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 本市行政區域全部為規劃區。
本市城鄉規劃的制定、修改、實施、監督檢查以及相關城鄉建設活動,適用本條例。第三條 本市城鄉規劃工作實行統一規劃、分級管理。
市人民 *** 負責本市城鄉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區人民 *** (包括開發區、風景區、化工區管委會,下同)按照規定的權限負責本轄區內城鄉規劃工作。
鄉(鎮)人民 *** 按照規定職責負責本轄區內的規劃管理工作。第四條 市人民 *** 設立市規劃委員會。市規劃委員會為議事協調機構,負責審議和協調城鄉規劃制定和實施中的重大事項,為市人民 *** 進行規劃決策提供依據。市規劃委員會的組成、議事規則等由市人民 *** 另行規定。
新城區區人民 *** 和開發區、風景區、化工區管委會應當設立區規劃委員會,負責審議、協調本區規定權限內的城鄉規劃制定和實施中的重大事項。第五條 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城鄉規劃管理工作。
區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包括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的派出機構,下同)按照規定權限,負責本轄區內城鄉規劃管理工作。
市、區 *** 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城鄉規劃管理相關工作。第六條 本市各級人民 *** 應當將城鄉規劃編制和管理的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配備與城鄉規劃管理工作相適應的人員。第七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遵循城鄉統籌、合理布局、集約發展和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改善城市交通和市容景觀。第八條 經依法批準的城鄉規劃,是進行城鄉建設和規劃管理的依據,未經法定程序不得修改。第九條 市、區人民 *** 建立公眾參與制度,依法公開城鄉規劃的制定、修改、實施、監督檢查等方面的信息,聽取公眾意見,接受公眾監督。第二章 生態與城市特色的規劃保護第十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注重生態宜居和可持續發展,突出濱江、濱湖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第十一條 本市構建由主城與六個新城組群組成的空間結構,建立三環線、外環線生態隔離帶和以大東湖、武湖、府河、后官湖、青菱湖、湯遜湖為核心的生態綠楔,保持聯系城市內外的生態廊道和城市風道的暢通,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維護城市生態安全。第十二條 市人民 *** 組織編制全市生態框架保護規劃,確定基本生態控制線,劃定生態底線區和生態發展區,建立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工作協調機制,協調處理基本生態控制線管理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前條規定的生態隔離帶、生態綠楔、生態廊道和城市風道應當納入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
市、區人民 *** 應當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對因承擔生態保護責任而導致合法利益受到損失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補償。第十三條 基本生態控制線內實行項目準入制度,禁止不符合準入條件的建設項目進入基本生態控制線范圍。
生態底線區應當建立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調整生態底線區。確因國家、省、市重大項目建設需要或者上位規劃調整,對生態底線區進行調整的,必須事先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
生態發展區在確保生態資源不受破壞的前提下,嚴格按照項目準入條件及相關建設要求,有限制地進行農村居民點還建、生態型休閑度假項目等低密度、低強度建設。
基本生態控制線內的建設項目,區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在核發選址意見書、提出規劃條件前,應當報經市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審查同意。第十四條 區人民 *** 負責組織基本生態控制線內生態資源保護、生態功能建設以及綠道、郊野公園等生態型設施的規劃與建設,組織村莊整治搬遷和既有項目的清理與處置,組織協調違法用地、違法建設的查處工作,維護基本生態控制線的完整。第十五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應當加強對城市山水特色景觀的整體控制,保護沿長江和漢江、東西向山系的“十字型”景觀格局,科學規劃沿江、沿湖景觀和濱江、濱湖區域的城市天際輪廓線。
加強對湖泊和周邊景觀環境的整體規劃,劃定湖泊保護藍線、濱湖綠帶保護綠線和濱湖建設控制地帶灰線,因地制宜規劃濱湖綠道。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是什么
法律分析:建國以來,我國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共經歷了四次修訂。雖然歷次城市規劃編制辦法的整體規劃框架仍基本保持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兩個層級,但自2006年4月1日起實施的新的編制辦法已在規劃主體多元化、系統性、科學性、由技術文件轉向公共政策和淡化城市設計等方面發生了改變。《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已于2005年10月28日經建設部第76次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發布,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編制城市規劃,應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基本目標,堅持五個統籌,堅持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堅持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文資源,尊重歷史文化,堅持因地制宜確定城市發展目標與戰略,促進城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之一條 為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協調城鄉空間布局,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制定和實施城鄉規劃,在規劃區內進行建設活動,必須遵守本法。 本法所稱城鄉規劃,包括城鎮體系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城市規劃、鎮規劃分為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詳細規劃分為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修建性詳細規劃。 本法所稱規劃區,是指城市、鎮和村莊的建成區以及因城鄉建設和發展需要,必須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規劃區的具體范圍由有關人民 *** 在組織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鎮總體規劃、鄉規劃和村莊規劃中,根據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需要劃定。
如何評價武漢的城市規劃?
武漢的城市規劃,非常合理、職能清晰,兼顧了人民生活和產業發展,可謂世界頂尖。
說實在的,在中國幾乎找不出第二座規劃像武漢這么有遠見、有前瞻性有遠見、功能區職能清晰分明的城市。
首先,從功能分區來看,武漢的城市規劃非常合理。武昌片區是 *** 科教文藝,省 *** 機構、中央 *** 駐武機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產業都分布在以武珞路為主軸,東湖為核心的東湖光谷片區周圍。老城區漢口,則是商貿流通交通中心,漢正街、漢口北、江漢路都是全國知名的集散中心。漢陽片區,則是規劃了 汽車 、裝備等大型現代制造業。而鋼鐵重化等污染企業,都布局在青山區一帶。這個規劃劃分了各個職能區域,互補干擾。
其次,從交通規劃來看,武漢也非常有前瞻性。除了一環二環三環等道路環線,一橋二橋三橋等十來座長江大橋和隧道,武漢大道、江城大道、友誼大道、發展大道、雄楚大道、長豐大道等十幾條城市干道,特別是武漢的高架快速路全球領先。這些路網將武漢三鎮完美高效快捷貫通,使得大武漢也變小了。武漢三鎮,規劃了武漢站、武漢西站、武昌站、漢口站等幾座全國路網性的火車站,通過12個方向的高鐵四小時內通達全國!使得全國都是武漢的腹地。武漢地鐵建設神速,已經進入全球前十。特別是,武漢江南江北都規劃了大型國際機場,兩大國際機場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和武漢鄂州國際機場使得武漢成為全球民航的樞紐!還有,隨著武漢的城市發展,港區也外移,武漢新港、陽邏港區的建設,使得武漢港吞吐能力大增,穩居全球之一大河港的位置!
再次,從城市的文化建設來看,武漢也打造出武漢的城市文化和品牌,大大提高了武漢的城市品味,豐富了市民的生活。武漢善于發掘亮點,平凡中見偉大。比如武昌片區,成功打造了戶部巷、曇華林、黃鶴樓、武大櫻花、磨山、楚河漢街、東湖等文化名勝。漢口片區也打造了江漢路、江灘、漢正街等文化街區。在武漢,幾百米一個街心公園,兩三公里一個名勝。武漢的城市品牌價值迅速得以提高。
其它的規劃不用一一列舉。武漢的城市規劃非常好,非常合理,甚至非常完美。我只想對武漢的城市規劃者和建設者衷心說一聲,辛苦了!
武漢的城市規劃如何可能前書記陳一新說的最客觀,陳一新在接受鳳凰衛視的采訪時說:剛到武漢的時候讓人帶他去看武漢的亮點,也就是代表一個城市更高發展水平的地方,結果底下的人告訴陳書記,武漢沒有這樣的地方。[捂臉]這也是陳書記在武漢一直想做但沒來得及做的事情,武漢到現在為止沒有一個像上海浦東,北京國貿,廣州珠江新城,深圳福田CBD的城市亮點,就算跟成都比也沒有成都的高新區金融城那樣的高水平發展規劃。武漢的城市規劃感覺一直就是修修補補,沒有一個區域是拆的干干凈凈然后重新建設的,有人說是四新,白沙洲,光谷東都在拆在建,但是這些區域都被規劃成偏居住區域,沒有現代高新產業,未來也難成為體現城市發展高水平的亮點。所以武漢的規劃可能還有更加科學的優化空間,再接再厲吧!希望武漢的未來也誕生一個新浦東![贊]
每一個省會城市都是這樣,規劃跟不上發展的步伐!武漢也不例外,發展中證實以前很多規劃都是不妥的,我舉幾個例子:
1、盤龍城,可以說區位非常好 ,臨空港最近的區域,本來大有可為,但沒有遠見的規劃讓武漢的“望京”成了睡城,還堵成屎
2、2-3環間睡城大多,后湖、南湖、四新、白沙洲...明顯看到武漢缺錢,多賣地建地鐵
3、近郊工業區多,隨著城市的擴張,大批的工業規劃不得不更改,比如漢興開發區,將軍路工業園等,只有一些低級產業,后續都要改建
武漢是一座先天就規劃好了的一座城市,因為沒有人會知到其它的哪個城市未來會如何,規劃就看不到將來的變化,而武漢任何懂常識的人都知到武漢的未來就是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世界超級城市。因此城市規劃師早己預知武漢未來是超3千萬人口的超大城市,在人口分布,城市走向,交通格局,產業布局等各方面都具有超前的眼光,順應城市未來發展的需要,武漢己展現超越國內所有城市的非凡氣勢。1,武漢非常之大,從氣勢上大過北京上海。2,武漢繁華無比,無論市中心,還是偏僻的居住區,街道上無處不是人山人海,人氣高漲。3,國內更大規摸的立體交通,雖全城車水馬龍,然人流車流十分順暢,人城處處和協相處,超大城市架構世所罕見。
武漢哪有城市規劃、一個名符其實的典型的攤大餅式垃圾型規劃城市、人們居住的思想觀念老舊、擁擠在破爛不堪的老城區、新區發展十分緩慢、造成武漢建成區面積遠不如同類城市的成都南京、
武漢是湖北省省會,華中地區更大的城市。地處江漢平原腹地,長江與漢江交匯處。武漢水陸交通便利,京廣、京廣高鐵、漢丹、漢宜、合武、武九、武九客專、漢十客專(在建)等干支線鐵路交匯處。另有多條城際鐵路。武漢工農業發達,十三五有望成為國家中心城市。
武漢的規劃很稀爛。
1.很多路沒有非機動車道,非機動車只能上機動車道。
2.武昌這邊微循環路網太少。
3.住宅容積率太高,動輒40多層的住宅。
4.很多十字路口建筑離道路太近,沒有留下市政建設空間。
5.地鐵規劃僵化,采用的人口數據都是十幾年前的。
武漢的規劃是多功能組團去中心化布局,天然符合未來城市多中心化的潮流。
現在各大城市都開始建副中心,唯獨武漢從一百年前就是多功能組團布局,漢陽制造,武昌文教,漢口商貿金融,今天還是如此。單中心模式就是我們常說的攤大餅式城建,城市圍繞著一個中心向外擴張,弊端顯而易見,大家都往一個地方跑,必然造成交通擁堵,缺乏生態隔離帶,污染嚴重,生活品質低下。武漢市區江湖縱橫,多組團模式恰好在保持了城市資源聚集能力的同時提供了生態隔離帶,化解城市擁堵,降低了熱島效應,疏解了通勤壓力,提高了生活品質,有數據顯示武漢市民平均通勤時間和距離都是大城市里面最短的,這就是去中心化的魅力。實際上現在北京上海廣州都在搞副中心,就是為了疏解單中心模式帶來的擁堵污染地價高昂等問題。
可以說武漢市的城市規劃從一百多年前張之洞時代就開始領先。雖然那時候長江仍然是天塹,但現在不存在這種說法了,天塹早已變通途,武漢已經初步建立起六環二十四射快速路系統和三百公里地鐵 *** ,包括十多個座長江大橋和過江隧道,組團之間的交通不再存在障礙,多組團的威力將會大大加強。
武漢中部超大城市:目前為止還沒有一棟超60O米以高層建筑地標:長江主軸江面也沒有高層建筑群…總之沒有特別亮點標桿工程!
通過這次軍運會給我們武漢市一個啟示?由于規劃部門把精力放在容易開發郊區!方便開發商的運作!而忽視了舊城改造和配套建設!使得 *** 操碎了心!到處遮丑!到處補漏!外國友人到中山大道漢正街看到一邊是高樓一邊是舊亂房屋環境!使我們作為武 *** 不好意思!希望規劃部門認真規劃將來迎接更多世界性大型會議!大江大湖大美大武漢!